孙彤彤
中国民航大学 300300
摘要:做好“六稳”之首的“稳就业”,不仅在于扩大毕业生的就业数量,还在于高校就业指导和服务的质量,这对稳定人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疫情防控时期就业形势严峻,通过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的调查与分析,探索危机心理线上干预路径研究,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疫情;就业危机心理;干预路径;线上;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一方面大批企业生产和经营出现困难,就业环境不容乐观,就业岗位规模缩减,就业需求显著减少;另一方面,正值高校毕业生求职招聘的关键时期,疫情致使企业无法按原计划进行校园宣传和现场招聘,对学生来讲这无疑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心理冲击。这不仅是对应届毕业生心理素质的挑战,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一次考验。
一、开展互联网+就业心理辅导教育
面向不同毕业生群体,开展分类就业指导与服务。面向准备考研复试的学生,在微信群里及时推送调剂信息和面试相关技巧。面向出国留学的学生,举办经验分享交流会,关注申请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面向创业的学生,推送国家创业政策,培养创业思维和技巧。面向待签约学生,督促其尽快完成签约流程。面向正在求职中的学生,绩点在平均水平以上的,侧重就业策略方面的指导,增强求职竞争力;没有通过英语四级的学生,引导合理调整期望值,建议多渠道多方向就业;尚有挂科的学生,确保在顺利完成学业的基础上,点对点进行就业指导和帮扶;零就业家庭的学生,针对性的推送就业信息,鼓励其积极求职。邀请专业教师、优秀校友通过腾讯会议、微信群直播等方式,为毕业生提供相关指导与答疑活动。
此外,组织辅导员、班主任、导师通过班级微信群或QQ群等平台开通线上就业指导服务,选派优秀就业指导教师在自我认知、职业探索、职业决策、求职技巧等方面为学生进行“一对一”线上咨询,破解学生在生涯规划以及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困惑。
定期召开线上就业指导会议,对疫情期间学生咨询的热点、共性问题集中分析说明,并在简历修改、面试辅导、决策选择等方面的进行指导与答疑活动。
及时了解掌握毕业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尤其是就业意愿模糊、定位不明确、求职屡屡遇挫、考研失利等情形的毕业生,做好线上就业心理咨询,疏导学生的就业焦虑情绪,缓解就业压力。
总之,就业是人生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转折,作为心智尚不成熟的“高危人群”,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自然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与冲突,加上熟悉的、传统的求职场景和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极容易产生就业危机心理。所以此阶段情绪波动的风险点排查尤为重要,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必不可少,及时发现问题、认真评估、并进行针对性干预,实现多层次、全方位的就业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体系和工作实效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平稳离校提供保障。
二、组织互联网+就业技能培训
1.宣讲就业政策,拓宽就业途径
首先,做好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宣讲和服务。通过视频主题班会等形式传达基层项目的政策,比如“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做好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考研加分等优惠政策的宣讲,引导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就业。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参军入伍,针对毕业生开展精准宣传动员和政策宣讲,帮助学生熟悉征兵工作流程,用青春筑就“强军梦”。激发毕业生在新兴领域就业创业的动力,引导关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人才需求,支持毕业生实现多元化就业创业。
及时传达国家就业政策新动态,提供时间缓冲地带,让毕业生的求职过程吃下定心丸。
应届生身份保留两年,未就业学生户口、档案在校保留两年,各种政策为就业工作提供有力保障,缓解就业市场供求紧张的局面,为充分进行人职匹配、稳定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2.开展培训专场,提高应聘能力
为增加毕业生求职就业能力,开展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在广泛了解学生求职意愿和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开展培训专场,分类分方向进行就业指导,确保疫情防控期间服务不中断。
加大对重点人群的支持,尤其是经济困难生、心理困难生、学业困难生、残疾学生等。加强线上平台建设,为培训课程提供良好的网络媒介支持,提升线上培训质量,记录学习、数据统计和过程监控等功能。不断丰富数字培训资源和线上形式,开发在线直播、视频录播、实时互动等形式,充分挖掘有效的培训内容和面试技巧,成为促进就业“加速器”。
3.转变就业观念,化解就业难题
疫情的来临让众多求职学生措手不及,面试形式由线下当场面试转为线上网络面试,对面试场地、沟通技巧、面试节奏提出新的要求。针对学生适应能力不强的问题,定期召开毕业生线上座谈会,积极心态应对面试变化。以就业意向调查问卷及辅导员个别谈心等方式了解毕业生就业意向和就业预期,关注突出问题。
面对行业性缩招的困境,存在只局限于本行业就业的观念问题,对于在学生群体竞聘优势不明显的同学,可以适当进行谈心谈话,转变就业思路,拓宽就业领域,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教育、引导和服务工作。
线上招聘加强毕业生就业安全教育,通过视频会议等形式重点开展传销陷阱、“培训贷”、招聘陷阱、就业欺诈等就业安全警示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安全意识,主动防范就业安全风险。
三、搭建互联网+就业信息和签约渠道
受新冠疫情影响,招聘单位入校春招被迫暂停,无法进行线下宣讲会和签约流程。但是就业工作无法停摆,云招聘应运而生,“云宣讲”“空中网络双选会”“云签约”等线上形式成为春招的主要途径。特殊时期,教育与就业模式的加速转型升级,搭建互联网+就业信息和签约渠道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积极宣传学校组织的“线上双选会”活动,鼓励学生参与互联网招聘、视频宣讲、远程面试、岗位匹配推送等线上供需对接新形式,着力组织引导毕业生积极参加线上招聘,主动寻找就业机会。
二是主动出击,对接用人单位招聘需求。通过专业方向、成绩绩点、英语水平、生源地等要求,筛选符合条件的毕业生信息,收集应聘统计表和电子版简历,为学生参加线上应聘提供服务。为用人单位做好信息推送、生源组织、面试签约等相关服务。
三是建立每日招聘信息发布机制。及时关注教育部和各省市等线上就业信息发布平台,加强网络招聘信息的检索,分类整合线上就业资源,严格审核招聘信息的真实性;前往相关单位官网及其公众号,持续搜集招聘信息,依托毕业生就业工作群和班级群做好就业信息分类发布。
四是及时整理后台招聘数据,跟进招聘效果,形成结果反馈。以便科学分析当前就业形势,提高毕业生的求职效率,掌握招聘实际动态,舒缓焦虑情绪。全面了解未就业学生基本情况,开展精准推介、重点推荐、个性化辅导等帮扶策略,建立详实的就业工作台帐、帮扶台账和就业跟踪台账。
五是完善线上派遣服务。制定无接触派遣服务流程,形成“学院集中上报——就业办统一办理——快递邮寄服务”的工作机制,联合各部门做好毕业生相关应聘材料提供服务,第一时间传输成绩单、在读证明、就业推荐表等必要材料。实行学生电子版材料承诺制度,学生对电子版材料的真实性进行承诺。
参考文献:
[1]姚月红.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的积极干预机制[J].中国特色大学生心瑾健康教育,2015.
[2]黄素雅 龚倍杰.新冠疫情背景下应届毕业生就业政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0.
[3]吴华华.试论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毕业班就业工作的推进[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