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焱
四川省泸州高级中学校
内容摘要: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单位,小组则是班级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单元[1]。合理构建小组[2],有利于教师高效地进行班级管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全面动态评价管理过程,有利于班级竞争力的提升,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构建小组;量化评价;动态管理
1小组构建
1.1初建小组
全班50人,分5组,组内根据小组分工需要,按照学生的成绩、性别和个性等要素分组,每组10人。公选成绩比较优异、学习方法灵活、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的同学,担任学习组长;由学习组长根据同学学习现状,按照互补的原则,在规定范围中双向选择组员。
1.2再建小组
小组组建后,全体组员推荐小组管理团队,推举产生5名组长:行政组长,学习组长、纪律组长,劳动组长和荣誉组长。
1.3完善小组
各个小组有1—2名组间交换成员的机会,一旦交换,非特殊情况,小组成员不再变动。
在组长的带领下,依据中学生守则和本校的基本要求,制定本小组的组规、组训、组徽和小组成员的学习目标。组规、组训和小组成员的学习目标上墙,激励学生守规守纪、形成积极的氛围和增强学生的目标意识;组徽制作成徽章,要求小组成员佩戴;将组徽融入到班旗中,增强小组的仪式感,促进学生共建班级的愿望形成。这也是班级文化的组成部分。
1.4组内分工及原则
组内职务包括:行政组长(由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统筹小组事务)、学习组长(由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负责学习常规检查、督促和反馈)、纪律组长(由自制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负责上课纪律和课间活动纪律的反馈)、劳动组长(由细心负责的学生担任,负责劳动的安排、督促和反馈)、荣誉组长(由具有强烈荣誉感的同学担任,负责组内成员荣誉感的激励和班级活动的组织)和5个组员代表(分别担任小组语文学科助理、小组外语学科助理、小组数学学科助理、小组理综学科助理和文体安全委员)。
2小组管理
2.1班级对组长的管理
2.1.1成立班级事务自主管理委员会
班级事务自主管理委员会由班长(兼任团支书)(1人)、副班长(3人)、各行政组长(5人)组成;班长任负责人,全面负责班级事务的管理,包括对小组进行评价、管理和监督。实行轮值制度,任期为一学期,最多可连任2届。一个任期后,班长带领团队面向全体同学进行工作总结,全体同学对满意度进行投票。
2.1.2制定班级管理方案
班级事务自主管理委员会根据各小组提交的管理方案,制定围绕学习、纪律、劳动、班级管理、荣誉和文体安全等方面的班级评价方案,进行汇总、整理,由全班同学举手表决后实施。
每周进行小组之间学习、纪律、劳动、班级管理、荣誉和文体安全的综合评比。推荐表现欠佳的组员参与班级组织的集中学习:排名第一的小组不推荐,排名垫底小组至少推荐2名,其余每组至少推荐1名,并交班级事务自主管理委员会。班级事务自主管理委员会根据推荐人员的具体表现,依据发展性评价原则,讨论决定最终学习名单,参与周末的集中学习,集中学习人员手写学习感悟,交由班主任存档。
2.2组长对组员的管理
2.2.1成立小组自主管理委员会
小组自主管理委员会由行政组长、学习组长、纪律组长、劳动组长和荣誉组长组成,管理小组内部的一切事务。
2.2.2制定小组管理方案
小组自主管理委员会,制定围绕学习、纪律、劳动、班级管理、荣誉和文体安全等方面的评价方案,由全体组员举手表决通过,并交班级事务自主管理委员会。
3小组评价
3.1评价原则:公正、公开、动态
公正原则:班级事务自主管理委员会对班级各方面负责人进行全程动态监督,要求班级负责人做到公正,不徇私舞弊。
公开原则:班级各方面负责人必须做到“时时记载,事事记载”,以备查证。
动态原则:发展性评价班级各小组运作状况和学生的发展情况。
3.2评价内容
从学习、纪律、劳动、班级管理、荣誉和文体安全等全方位、多角度评价。学习包括学习常规(学案和作业的完成质和量)和考试成绩(排名和进步);纪律包括课堂纪律和课间纪律;劳动包括劳动参与度(是否全组人员共同参与劳动)和劳动效果(符合学生会检查标准);班级管理包括班级管理参与度(小组中参与班级管理的比例)和管理效果(本人负责项目基本正常);荣誉包括班级荣誉(每日之星和班级活动获奖)和校级荣誉(个人行为受学校表彰和参加学校活动并获奖);文体安全包括学生的文体活动的参与度和行为安全。
3.3量化评价
以上每个评价项目赋予一定分数,个人获得的积分全部纳入本小组积分,以小组总积分进行每周的班内优秀小组评比。
4价值和意义
班级自主管理从小组构建入手,强化“我为人人,人人为我”[3]的管理意识,提升了班级管理的参与度和管理效果。班级自主管理的实施充分锻炼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增强了学生沟通能力和竞争意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还使班级内部形成了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最大程度上解决了班级管理中“少数人管多数人”的难题,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主管理过程中体验成功、收获成长!
参考文献
[1]卢振奇,冷洪燕.建立学校、社区、家庭联动教育机制,让合作、竞争、赏识成为学生成长的三大推手.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11-01
[2]路书红.优秀班主任透视.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9
[3]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