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本的国际理解教育对中国的启示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8月23期   作者:赵悦
[导读] 日本,这个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国,不论从地理上还是文化上都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赵悦
        河北北方学院075000
        日本,这个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国,不论从地理上还是文化上都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日本的国际理解教育实施早,其影响已经显现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通过研究日本的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可以对我国的国际理解教育有所启示。

一、国际理解教育的概念

        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战后,世界人民十分渴望长期的和平。在这样的背景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以理解他国文化和尊重人权为中心的教育,即国际理解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由此展开。随着1974年环境问题和南北问题等全球性问题的加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倡的国际理解教育的重心转移到了相互依存关系和人类共同课题上,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更加丰富。此后,在1990年代,国际局面一变再变,冷战虽然终结,但民族纷争持续不断。直到今日,各个国家与文明的矛盾仍旧从未结束。由此可见,围绕着和平、理解、开放的教育是必要的,这就是现在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核。

        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已经经过了曲折反复的几十载。1948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主办的第11届国际教育会议上被采纳的第24劝告说:“教育的目的是儿童和青年的多样性丰富、和平、安全保障以及各人的充实的生活,有着共同的目标,要求世界社会的建设意识,积极参与使准备。也就是说,“将对世界共同体的义务感作为公民义务的延伸加以涵养”。但这种思想在东西方冷战时期难以推行,甚至被认为是危险而有害的。因此,1954年尤内克斯在1954年第8届大会上将国际理解和国际合作教育的名称定为国际理解教育,并以国家为基础改为国际理解教育。接着在1968年7月的第31届国际公共教育会议上,列举了7项国际理解教育的指导原则。国际理解教育得以有了明确的实施方向。此后,在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会议的报告书中,出现了要求更改国际理解教育概念和名称的记述,“……关于国际理解教育的想法最近有了很大的改变……。通过教育培养国际态度的努力,对国家的忠诚心和国家利益都是有害的,因此直到最近为止,人们都带着怀疑的眼光看待它。但是在今天,这样的努力才是好为了培养国民的必要的教育,也是充实和扩大广泛认为这种趋势”,至此国际理解教育逐渐开始被普遍接受。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议各国积极推广“国际教育”的教育内容,并提出了“国际公民”的培养目标。冷真结束后,全球化进程加快。因此,在1995年,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情况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了《关于和平、人权、民主主义教育的综合行动纲要》文件。并于1998年提出了“21世纪城市接触教育”。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际经济与贸易的蓬勃发展,国际理解教育成为各国的广泛共识,得以推展开来。

二、日本国际理解教育的概况

        日本的国际理解教育始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国际理解教育模式。而且还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政策,开展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学校”活动。他解释说,1951年加入日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内委员会发表的《国际理解教育指南》后,日本的国际理解忠实地实践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基本理念。但是,从70年代开始,随着归国子女问题和外来人口问题的出现,日本的国际理解教育逐渐被定位为“国际化对应教育”。

        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际理解教育范式转换”提议引起了广泛关注。米田伸次在2006年出版的论文中主张说:“在日本,国际理解教育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国际理解教育是国际理解(理解国际关系与理解他国)与异文化理解,而广义的国际理解教育是在1974年国际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国际教育”基础上,包含人权、和平、异文化理解、异文化交流、环境开发、国际理解等的国际教育。


        在日本国内,推动国际理解教育的学会和组织颇多。因此,日本的国际理解教育所涉及的教育课题,在全球教育学会、开发教育协会、社会教育相关学会、异文化间教育学会、日本比较教育学会等各种各样的学会等中均有被提及。同时这些学会还为日本的国际理解教育提供了理念支持。
        理念和政策上的支持也是政府推进国际理解教育的一环。1985年,政府着眼于国际理解和交流,提出了“国际交流计划构想”。1987年实施了JET计划(JAPAN EXCHANGE AND TEACHING PROGRAM)。1990年6月实施了《出入境管理及难民认定法》,外国人在日本定居并就业的机会增加了。在2004年的“丰田宣言”中提出了“建立以多文化共生为目标的教育体制”的概念,日本的多文化教育开始受到关注。2007年首都圈教育长会议向文部科学大臣提交了“关于充实对外国人子女的教育的请愿书”。日本文部科学省其他相关省厅(外务省、法务省、厚生劳动省、经济产业省、国土交通省)于2008年发表了“留学生30万人计划”。这是计划到2020年为止,将日本留学生从当时的14万人增加到30万人。可以说为日本的国际理解教育做足政策保障。
        此外还有一股国际理解教育的推动力量是相关的自治团体,以日本各地设立的地方自治团体的外围团体国际交流协会为首。这些自治团体与市民和中小学学生合作,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活动。现在,在日本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场所不仅是中小学校、大学,还包括公民馆、图书馆、地区国际交流中心。

三、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不断发展,逐渐走到世界的舞台中央。“走出去”和“走进来”对外政策,使中国人有机会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正是因此,国际理解教育也逐渐受到重视。那我们在进行国际理解教育时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地方,又有哪些需要地方注意的地方?如何应对这种现状?如何推进正确的国际理解教育?日本的国际理解教育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首先,国际理解教育不应被局限在某些城市中,而应当被广泛的推广。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因此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土人情。尤其是城乡之间的差异还是较为明显,城乡在经济发展、公共设施、教育资源等各个方面都有差别。但是,如果因此而轻视农村的国际理解教育的话,可能会成为将来发展的障碍。不改变自己的想法,不认同其他文化,如果有这些思想上的毛病,就会对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造成更坏的影响。村里的学校也开设了英语课,给从来没有出过村的孩子讲授他国的语言和文化等,培养他们的异文化、多文化共生、国际交流等意识。
        此外,国际理解教育是多年龄、全社会的教育,而不仅仅是局限在学校的,面向学生教育。社会可以给不同的国民提供了不同的国际交流机会。在举办北京奥运会之前,全体中国人做好了国际交流的准备,80岁以上的老爷爷和老奶奶也能用英语打招呼。但是,在北京奥运会落下帷幕之后,这个热门也消失了。实在有些可惜。
        第三,国际理解教育绝不是“英语教育”。很长时间以来,说起国际理解教育,人们的第一感觉就是“好好学习英语”,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世界上有200多国家,上千种语言,每一种都是独特而美丽的,绝不不应当把他们统一看成“英语的文化”。更不应当一味追求英语的流畅。随着中国高考外语考试的改革,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有动力去了解除了英语之外的其他语言,并通过这些语言建立一个更多元的、更客观的世界观与国际观。
        最后,国际理解教育的根是我们自己的文化。故步自封、狂妄自大固然不可取,但一味贬低自己,盲目学习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化也着实不必。学习他人多元文化共生的目的是让多种多样的文化在这个世界上和平、平等地存在,让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尊重。现在,也许是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变弱了。别说年轻人了,连三四十岁的人也渐渐忘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事物。大街上几乎看不到穿旗袍的女性,节日上也是无视清明节等例行活动,举行圣诞、万圣节派对。好在最近又有传统文化回归的趋势,让人期待又欣慰。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