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浅谈高校教师如何立德树人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8月23期   作者:熊靓 熊濡璋 吴迪 谢琦
[导读] “职业道德是做人之本,为师之本”。为人师表是教师这一职业的首要条件,也是对教师品格修养和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熊靓   熊濡璋  吴迪  谢琦
        西华大学 610039
【摘要】“职业道德是做人之本,为师之本”。为人师表是教师这一职业的首要条件,也是对教师品格修养和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2013年9月,在习近平总书记致全国教师的慰问信中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1]。教师的师德师风逐渐成为大众的关注热点,但当下不少教师因师德师风问题导致的负面效应对学生、学校乃至全社会都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因此师德师风建设尤为重要。作为高校教师,应为人师表,注重提高自身的师德师风培养。这其中就包括教师的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陶冶及其所达到的师德水平和精神境界。
        关键词:高校教师 师德师风 建设  
        
        教师职业之所以崇高,不仅因为它的光荣,还在于它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于其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人生最大的追求及最高的成就。“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些话语在近年来多次被提及,都说教师是神圣的、崇高的职业,在入职之前我还未能深刻体会,通过岗培、专业教师的讲授、老师间的互相学习,让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新的认识。
        一、新时代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现状
        古往今来,不少学者都十分重视师德修养的培养,并以“师范端庄、学明德尊”成为践行师德之楷模。圣人孔子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唐代大家韩愈也曾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2]。可见,师德不仅是教师素质的根基,也是教育质量的关键。
        进入新时代,作为高校教师,不仅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也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接班人的引导者。教师的师德师风逐渐成为大众的关注热点。然而当下不少教师因师德师风问题导致的负面效应对学生、学校乃至全社会都带来了不好的影响。2019年3月,黑龙江大学教师李彦超在开学补考评卷期间,先后收取了25名学生的钱款,为学生提供答案,帮助其通过补考,涉及金额达2.5万元;2019年7月,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吴春明被举报长期猥亵诱奸女学生……一连串的丑闻导致校园净土变得乌烟瘴气,在大家心目中,教师这一光辉的形象逐渐发生了质变,究其根源,在于师德的缺失[3]。
        二、导致师德师风现状的原因
        在一次培训会上,导师向大家提了两个问题,如何成为一个好老师?如何提高教学能力?班上大部分老师都能侃侃而谈:“好老师就是……”“好老师就是……”“好老师就是……”,我也积极参与其中,我认为的好老师就是能够以学生为本、做好老师的本职工作,对学生有耐心、爱心、责任心。但是我们都忽略了一点,就是作为老师的基本师风师德的培养。仔细想想,这也是我们目前高校教师的普遍现象,大家除了日常教学工作,在师德水平上还有待提高。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理想信念模糊。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缺钙。

在教书育人中,我们要补足精神之钙,而又少部分少数老师忽视了政治理论学习,导致思想理论缺乏先进知识的武装,跟不上时代的进步。第二,爱岗敬业精神不强。由于高校教师大多数是本专业领域高层次人才,部分教师缺少系统的师范教育,只专注于科研学术任务,忽视了对学生理想信念及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与培养。第三,学术态度不端正。由于高校科研压力较大,个别教师为了完成任务,学术造假、抄袭等现象层出不穷。不仅降低了学术研究的质量,还败坏了严谨治学的风气[3]。第四,缺少师德师风培训教育。在教师日常考评时,往往将学历、科研成果等作为首要考虑的条件,教师的师德考核几乎被忽略。
        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实现立德树人
        所谓“学亦有方,教亦有道”,在培训过程中,班导师最常提及的不是教师的“个人能力”、“教学技巧”而是我们常常忽略的“教学态度”。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而态度决定一切”。在平时的试讲过程中,班导师注意提出态度问题,他本身也无时无刻体现出她对于“态度”的追求。每一位同学的教案,从教学流程设计到课程小结、板书设计等环节,都是班导师关注的对象,每一位老师的试讲,他都一一提出改进的地方。正是如此严谨的态度,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原本不太严格要求的我。班上不乏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作为新入职的菜鸟,我经常向他们请教,在他们身上,我再一次体会到了作为教师的“态度”。一位已经从事教学20年的老师,她本身教学经验非常丰富,我本以为她来试讲就只是走走形式,殊不知她从教案到PPT,修改了不下十次,每次上台前都还要进行再次演练,在其他老师上台试讲时,她也认真聆听并给予适当建议,班级讨论她也积极参与,她并没有因为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而轻视本次培训,而是将自己作为培训学生的一员,不断提高自我修养。每每看到认真备课的其他老师,作为缺乏经验的我,又有什么理由不去认真对待,不去完善自我呢?为人师表,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必须严格规范自身的“态度”才能够有资格去教导、去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既然站在这个讲台上,那么就要把教师这份工作做到极致,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见微知著,守正待时,保持教学态度不在一朝一夕,不在时有时无,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许会很累,也许会不被他人理解,但是一定要去完成,因为这是一名教师的“责任”也是一种人生的“态度”。那要如何树立我们的师风师德,实现教书育人呢?我总结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第一,要坚定理想信念。只有教师本身思想素质过硬,才能更好地教育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质的接班人。第二,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我们要有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的意识。做到不只以学习成绩来评判学生好坏,更应关注学生的整体性,引导其积极向上、保有活力。第三,加强自身素质提升。古人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1]。在高速发展的新时代,高校老师应该时刻具有危机感,不断加强自身理论水平和师德修养的培养。第四,砥砺品质,行为世范。作为老师,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老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对待每一件事物的态度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全体学生。所以,师者,除了“传道、授业、解惑外,更应约束自己的言行,做到以身作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从而达到“德”之境界。

【参考文献】
        [1]李沛霖.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修养之困境及策略[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5):113-117.
        [2] 吴研.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师德师风中的作用[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5(03):79.
        [3] 马金依.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20):18-19.
作者简介:熊靓(1991—),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单位:西华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法学院。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