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亚丽
湖北省襄阳市第二实验小学441021
小学一二年级时,学生书包小,书包里的书少。在教室,学生就把书包塞在课桌的抽屉里,自然不必考虑放哪儿的问题。到了三年级,科目增加了,书本陡然增多,小书包变成了大书包,抽屉塞不下了。于是,我发现书包的摆放五花八门。
有放在身后的,书包甩得远远的,有时靠近走道,便有了被踩或踢的厄运;有放在身旁的,凳子与凳子空间太小,凳子一动,书包就倒了;有勉强塞在抽屉里的,露出半截书包来,上课时,用肚子顶着。多数孩子选择放在腿前靠近膝盖的地方。因此,通常看到的情形是,上课时,腿无处可放,蜷缩着或者把两腿张开。无论如何,看上去既不舒适也不美观。
令我惊奇的是,据我观察,这种现象不仅仅发生在我们班我们学校,在其它班其它学校,这样放书包也是极为普遍的现象。同时我也发现,无论什么时候去教室看,百分之九十九的书包拉链都大开着,像张着口的青蛙等待着随时伸进拿出的手。
问题到底出在哪儿?难道这只是习惯的问题吗?
和孩子们交流我的想法后,我们班决定把书包统一放在身体两侧或身后,把双腿解放出来,纠正坐姿。我以为有沟通为前提,改变容易发生。真实的情况是,在我见一次说一次、苦口婆心、不厌其烦的提醒下,孩子们终于不再把书包放在腿前。但拿完东西不拉拉链的现象仍然屡禁不止。再仔细观察发现:用完钢笔不盖笔帽,笔袋不拉拉链、喝完水水杯不放回抽屉、诸如此类的现象层出不穷。
琢磨一下,学生为什么拿完东西不拉上拉链,用完钢笔不盖笔帽,喝完水水杯不放回抽屉?因为随时可能还要用!用的时候再拿不行吗?因为太麻烦了!
在独生子女独享恩宠的时代,孩子们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收拾房间、收拾书包、穿衣服、系鞋带等个人生活技能总是被包办替代,更别说洗碗、扫地、洗衣服等家务活,孩子参与的就更少了。不得不说,家庭的保姆式教育是书包现象出现的根源。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孩子们从小就怕麻烦!
由此我想,孩子们不能在小事上养成做事耐心的习惯,长大后能认真、细致的做事吗?我国第一位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得者——屠呦呦老人。在发现青蒿素的过程中,经过了380多次的反复实验,采集了190多个样品,制作了2000多张卡片,设计了多种提取的方法才终于获得成功。试想,屠呦呦如果是一个怕麻烦的人,青蒿素能被发现吗?居里夫人为了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镭,需要搬运容器,移注溶液,连续几小时搅动熔化锅里的材料,在简陋的工作环境中,这样的工作反复进行了四年,才终于提炼出了0.01克镭。如果居里夫人是一个怕麻烦的人,镭将永远沉睡在大地上。
科学、细致、严谨的精神品质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应该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我不能想象,一个从小连放书包、开关书包拉链、开关笔袋都嫌麻烦的孩子将来能有多大耐心去面对稍许复杂的工作。联想到德国人的严谨,日本人的精细,我总感到深深的忧虑:如果我们的学校教育不能注意到孩子从小怕麻烦这件小事带来的大影响,那将是教育最大的遗憾。
而现在,我们应该从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抓起,把帮助学生养成具体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放在德育最首要的地位。“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日日行不怕千万里。” 只要我们坚持要求,坚持督促,家校协同,我相信“书包现象”一定会从我们的视野里消失;吃苦耐劳的精神一定会得到传承;精工制造的强国梦也一定会有实现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