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教学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8月23期   作者:车红兰
[导读] 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有严重的缺陷。在网络化、信息化时代,“微教育”越来越成为高校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
        车红兰
        延边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2
        摘要: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有严重的缺陷。在网络化、信息化时代,“微教育”越来越成为高校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探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如何利用好“微教育”这一新的技术载体来传播思政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带来新的气象。
   关键词: 思想政治 “微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意识形态的教育,其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五个部分。
        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方法有很多弊端:一是僵化的思维模式,严重地挫伤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严重地抑制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填鸭说教式”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方法,就是把大学生当作接受观点与信念的机器,其实质是对大学生思想的控制。二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滞后性。思政课堂教学的内容多为理论性知识,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相对“枯燥”与“老旧”,难以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三是封闭的教学环境,不利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思想教育的最终的目的是使大学生的品德得到全面的发展,并最终服务于现代的社会生活,所以思想教育的物质特性在现代的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现代信息高度畅通和世界文明高度融合的现代社会。脱离物质概念的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方法会受到大学生的强烈的反感,其效果还可能会刚刚相反,“脱离实践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方法不但不能使大学生愉快地接受我们理所当然道德理念,还会阻碍学生其他专业的实践能力的提高。”[1]
        伴随着微媒体的蓬勃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模式已不能适应大学生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6 年 12 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 因时而进、 因势而新。当前,微信、微博、微视频、微电影、微课程等相关的微概念,已经和大学生的学习及生活密不可分。伴随着微媒体的开放性、即时性、交互性所带来的便捷,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人际交往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微时代,信息传播的大众性、瞬时性、流动性及沟通的互动性的特点,给大学生带来各式各样的新奇感受,信息获取与互动交流更加方便快捷,也正逐步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和行为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迎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开展 “微教育”。
         “所谓的微教育指教育者利用碎片化时间,以微博、微信、微课、微视频等为主要微载体,通过手机、电脑等可接入网络的通信设备,随时随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显性或隐性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2] “微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积极影响:第一,开创思想政治教育新视野。在新时代,新媒体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将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趣味性、互动性和时效性,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增强教育效果。 “微教育”恰恰迎合了现代大学生的口味,教育者在课堂或课外引用一些网络热词等,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于强调社会的整体性和一致性,而忽视人的个性和主体性。大学生可以通过微平台和教育者建立平等友好的关系,愿意把自己的快乐和悲伤及时分享给教育者,教育者就可以更好地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思想教育工作者通过微平台的关注和转发等功能,使思想教育裂变式地扩散,把自己要传递的信息覆盖到每一角落,增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三,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微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交流更方便和灵活。教师能够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想、新见解和新内容,大学生也能随时发布新观点、新意见和新建议。“参与其中的个体都具有主体地位,不受身份、地位等的束缚,相互间形成平等的讨论氛围。”[3] “微教育”使师生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开展顺畅的交流互动,进而建构起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间沟通互动的新渠道,显著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在信息时代,网络几乎占据大学生所有的学习、生活和娱乐时间。“微教育可以充分碎片时间,通过短时、简洁的教育形式,对被教育者进行实例化和凝练化的教育。”[4] “微教育”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这种影响具有明显性、渗透性、持久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复杂而琐碎,是一个涵盖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庞大工程。充分且有效地利用利用“微教育”有利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更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绍红, 黄晓洪.高校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弊端及其成因分析[J].商情, 2009(27).
        [2]叶喜平,陆琴琴.杂谈新媒体视觉下“微教育”的推广[J].高等教育学报,2014(9).
        [3]魏魏.运用“微教育”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4]王正中,张艳超.后现代视角下“微教育”的可能性现实性及其与继续教育的关系[J].继续教育研究,2014(1).     
        作者简介 车红兰(1969.4) 女 朝族 吉林龙井人,硕士,副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和当代意识形态研究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高校思政研究专项课题  课题批准号:GS 190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