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中茁壮成长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24期   作者:樊咪
[导读] 音乐课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
        樊咪
        西安黄河实验小学       710043
        【摘要】音乐课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教师要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兴趣,在音乐教学中融入深厚的感情,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激发小学生的美感,让他们喜欢音乐,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学生 音乐 熏陶 成长
        优美的音乐能够使学生情绪高昂地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培养规则意识、协作意识,陶冶情操。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我将多年来的音乐教学方法总结如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创设情境,培养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应该根据音乐教学的需要,创设适于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动脑、动口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把所有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之中。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注意力容易分散,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我在教学歌曲《红太阳照山河》一课时,先使用幻灯片播放祖国秀丽的河山美景,再配上悦耳动听的音乐,让学生欣赏。孩子们如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祖国的山河美景,激发了热爱祖国的感情。这既是以形象激起学生的思维活动,体验到了祖国的壮丽和伟大,产生爱国激情,同时也是一种对学生进行形象思维的训练。成功的导入就是引发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及热情的导火索,也是学生体验音乐和参与音乐活动的第一个重要步骤。
        另外.多媒体的运用也能发挥出很好的创设情境的效果,因为多媒体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可以使音乐形象更加具体,例如:在欣赏《节日里的歌》的时候,为了创设情境,我在网上下载了母亲节《烛光里的妈妈》的MTV,精美的画面、动听的旋律,马上就吸引了学生,而且学生在那一张张母子相依偎的图片和感人的歌词感召下,潜移默化的建立起了对母亲的深切情谊。
        2、 运用教具,培养兴趣。
        爱因斯坦也曾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利用美丽的画面,动听的歌声去充分调动幼儿的视觉和听觉器官,更加形象直观的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思维能力较弱,但感性认识相对较强,生动、鲜艳的教具格外被孩子们所喜爱。在音乐课教学中,教师运用直观教具,既形象直观,可以激发小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例如,我在教学歌曲《猫和老鼠》一课中制作了生动形象的掌上图卡来吸引学生,用四幅图来表现歌曲的内容:小老鼠上灯台——半夜偷油吃——猫来了——老鼠叽里咕噜的跑。学生一目了然地就了解了歌曲的内容,积极学唱,让认识从无声走向有声,从单调走向多元,极大地丰富了孩子们的心理活动,留下了新奇深刻的印象。
二、精选教法,快乐学习,提高音乐教学实效。
        1、 创设舞台,展示自我。
        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表明:“爱动”是儿童的天性。在学习和生活中,小学生总是喜欢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亲手试一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未小学生创设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是非常重要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灵活地运用多种多样的手段,为他们提供“动起来”的机会,从而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以获得知识、掌握新技能,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展示自己的才华。
        2、 趣味游戏,快乐学习。


        无论什么样的游戏对于小学生都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小学生爱玩的天性决定了他们愿意参与教师为他们精心设计的游戏。
        例如,为了巩固学过的歌曲,我设计了《快乐连连唱》这一闯关游戏。由我带头,任意唱一首歌曲的第一句,由孩子们接着唱,只有唱的正确才能闯关成功。孩子们个个热情高涨,积极踊跃,不亦乐乎,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音乐课借助游戏,使得教师乐之教,教的新,学生乐之学,学的活。
        3、 比赛激趣,赏识促学。
        好胜心强是小学生的主要性格特点之一,而在激烈的竞争氛围中,学生最容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唱一唱,比一比”。在我上每一节音乐课的时候,我总要给孩子们留下5—8分钟时间,鼓励孩子们自由的比赛唱歌。为此,我还专门为孩子们准备了小红花、小五星等礼物,并告诉大家:如果谁先会唱,唱的准确、流畅,表情动作好,谁就能得到它。孩子们积极踊跃,他们分成两人组、三人组、四人组,互相监督演唱。现在,全班学生对音乐课中所学过的歌曲、舞蹈等内容,都能比较熟练地表演下来,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评价鼓励,让学生找到自信。
        在小学生的音乐课堂中,评价不仅仅需要简单的自评或互评,而对学生最好的评价就是教师能激发学生增强自信心、表现欲,促进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教学中,有的孩子欠缺表现能力和自我表现的欲望,但他们更喜欢被表扬、被肯定,从老师和同学的评价中,他们能体会到自己是否成功,是否被认可,从而影响到他们的情绪和对学习的态度以及自信心。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教师平时就应特别注意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经常给学生表现和展现自我的机会,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和肯定。对于学习能力相对差的孩子,教师应更多的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予鼓励和帮助,千万不能歧视他们,侮辱他们的人格。例如,在我的学生当中就有能力相差很大的,对于能力强的我因势利导,让其优点、特长得以充分展示和发挥,对于能力差的我会主动接纳他们,多鼓励他们,并让能力强的孩子主动教他,发挥同辈教学的作用,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和进步。
四、提升学生倾听能力,激发学生的课堂想象力
具有较高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小学生独有的特点,利用这项特点激发学生想象力,促进学生的聆听水平有所提升,以此实现对音乐素养的加强。现在多数教师皆主张实践教学,可以更快得到成效,但是仍旧有些许教师比较重视学生的想象能力。因此也可设计一些教学环节,让学生学会手脚联合,将实践与想象融合为一体,使抽象的音乐传输变得其更加具体,改变枯燥的学习环境为其塑造更好的心理素质。
        在教学《四季童趣》一课时,便能很好利用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四季童趣的具体景象。教师需首先设立课堂目标,本节课旨在让学生熟练歌唱这首歌后,深刻感受到四季变化中自己曾在其中感受到的乐趣,回想童年曾经得到的快乐进而学会珍惜。但在实际授课时老师需注意引导学生记忆文字与简谱的力度符号,便于在随后的演唱中能注意到情绪强弱起伏的变化。教师首先要利用提前准备的有关《四季童趣》的四季景色图片演示出来,将大致歌曲特点言简意赅的表达出来,之后引领其闭眼聆听这首格歌曲的纯音乐,一边听一边让学生想象。第一遍让学生跟随老师共同哼唱,之后在第二遍的时候便让学生自我记忆,加上之前的铺垫式问答可以起到铺垫作用,利于学生加深学习记忆。
        达尔科罗有一句名言:“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情感过程。”我们要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兴趣,在音乐教学中融入深厚的感情,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激发小学生的美感,让他们喜欢音乐,融入音乐,让我们共同探索,充分发挥音乐的特有功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傅雷、傅聪、冬晓、华韬:《与傅聪谈音乐》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12月北京第二版
【2】塞缪尔·阿普尔鲍姆、塞达·阿普尔鲍姆:《世界著名弦乐艺术家谈演奏》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年5月第一版
【3】何塞·马丽亚·科雷多:《弓弦之王——卡萨尔斯》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年5月第一版
【4】戴维·布鲁姆:《卡萨尔斯论演奏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年8月北京第一版
        ?
?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