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世友
贵阳市白云区职业技术学校 550014
由于职校的办学性质和当前的社会现状,当前,职校只能招收较特殊的学生,他们大都在16~20岁之间,处于青春期,这一时期的青年人身体早熟而心理晚熟,往往身心发展不平衡,其心智能力无法控制因身体成熟而衍生的冲动。青春期使他们躁动,桀骜不逊,叛逆。然而,在历经了多次的考试失败后,产生了自卑,自暴自弃的心理。有的很暴力,有的沉默寡言,有的沉迷网络,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缺少关爱,喜欢标新立异,奇装异服,说话阴阳怪气,较少获得他人的信任,也缺乏对周围人的信任。要调节好学生的心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熟悉学生,所谓“亲其师才闻其道”。
怎样走近学生呢?谁都知道,一把琐,如果用铁棒去撬,是很难撬开的,如果用钥匙去开,那就轻松多了,是因为钥匙知道琐的心。每个学生的心,都像上了锁的大门,任你再粗的铁棒也难撬开。唯有诚挚的关怀,才能把自己变成细腻的钥匙,进入学生的心中,了解学生。
曾有这样的话“老师必须有一个满浸着人间大爱的灵魂,这样的一个人才会生长出最人性的枝蔓,才会浸溢出爱的芳香”,就是说老师一定要发自内心的爱学生。有了发自内心的爱,才会让学生感到最真诚的关怀,才能进入学生的心灵,才能更好的教育他们。
如何做到心中有爱、心行合一,在工作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使用恰当的语言及肢体语言是教师与同学们沟通的重要桥梁。
首先是教师的目光,教师一定要有关爱、鼓励和温和的目光。当教师走进教室时,首先就用目光打量着整个教室。想过你的目光给学生们怎样的感受吗?也许就是那一刹那你就拉近了和同学们的距离。在你慈爱、温和、鼓励的目光的注视下,学生就会感到欢欣,才能放开心里的戒意。那些责备的目光投向学生,学生们的内心就会不断的审视自己,总认为在教师面前自己都是出错,久而久之,较好的情况是学生怕教师,严重的却是和老师对立,产生强烈抵触情绪。教师和学生难以沟通,教师就会失去学生的信任,最多只是获得学生表面的尊敬。
肢体的小动作是对学生表示友好的恰当语言。譬如、轻轻地抚摩学生的肩膀,或带着笑意轻敲他的头,轻拍他的手,善意的和学生开一些不失原则的小玩笑等,都能带来轻松愉快的氛围,在不知不觉中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学生们就觉得教师和他们亲近了许多。
再者是说话,教师的话言对学生尤其重要,应多些鼓励、赞扬。当学生确实做错时,应当正确指出他究竟错在哪里,切记不能翻陈年旧帐,过多的指责只会打击他的信心,增加师生之间的隔阂,并不能使他增强改正错误的决心。语言要寄予学生较多的包容和期望,告诉他教师相信他一定能改正。。
二、聆听,一定要注意专注地聆听学生们的话,给予他们尊重,“聆听是无言的机智”,在聆听中了解学生,观察他们的心态,让他们内心的情感有倾诉的地方。有个学生,她的父母离异,母亲疯了,父亲不管她,她小小年纪养活自己,生活能力很强,她告诉我在众人面前她是个坚强的人,可是她真的也很脆弱,不敢用心去交朋友,因为很害怕,没有朋友好孤独。我是她的老师,我只要有时间就和她在一起,或发短信。我没有给出过多的建议,我只是在听,用心去听,听他的烦恼,听他的快乐,听他的痛苦,听他的委屈,在我的身边,他感觉放松,感觉到温馨,他想要的不是说教,要的是父亲一样的爱,一个能聆听他的心声的人,我做了,我成了他的心灵的港湾。
三、加强和学生的交往。交往,既有正式的师生关系的交往,也有含亲情如朋友方式等非正式师生关系方式的交往,两者结合,就能促进、深化良好的师生关系,获得学生们的充分信任。
从而走进学生的内心,给自己帮助学生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提供条件,为管理好学生,搞好自身的教学工作储备正能量。
要做到获得学生的信任也非易事,当教师怀着一棵诚挚的心去接近学生的时候,他们会认为这是教师设的局,会起戒备之心。所以老师要走进学生的内心,必须有科学的方法,要在平时从多方面来关心学生。我有一个学生,当我找他交谈时,他拒绝了我,说朋友多了太累,他自我保护的意识很强,十分惧怕教师走进他的内心。于是我就长时间的对他进行关注,不时的和他套近乎,慢慢的渗透,让他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我。他呢也是渴望关怀的,渴望得到老师的注意,于是当他生病发烧时,他首先告诉我,盼望我去看望他,当我来到他的病床前,从他的眼神里看到了他的喜悦,兴奋。甚至在其他同学面前都会炫耀我对他的关心。
当然,多数的同学已经习惯教师发号施令的方法,不能习惯自由自在的无拘无束的谈话、学习氛围。总是和教师保持着一段距离。其实有的学生躲避在角落里窃窃私语,但还是愿意表现自己,总是还想要引起教师的注意,渴望获得教师的重视,渴望得到教师的理解的。性格的内向使他们不能放开自己。对于这类学生,我就采用在QQ上和他交流。
在网络上我也找到了走进学生内心里去的办法,加入了学生的班级网络群,并将自己的QQ号对学生们公开,那些在面对面无法说的话,同学们在网络上把他们的心声告诉了我,我及时地了解了同学的想法,和他们的苦恼,并尽量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在网络上,把师生的关系拉近了,排除了在面对面时教师与学生的许多尴尬,而建立起无界的,无距离的亲近,慢慢的同学们不再感觉到我和他们有隔阂,对教师有了亲近感,从而无拘无束地畅所欲言。
四、尊重学生,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武断地加给学生,要润物细无声。教师要善于换位思考,经常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去思考、去体验,克服自我为中心的个人倾向。
现在的学生客观处境与主观感受大不相同,因此,学生给人的印象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他们生长在优渥的环境中,却不知如何运用环境中的条件以壮大自己。殊不知,就现在的学生主观感受而言,他根本就体会不到他身在福中。“知福”者才会“惜福”,知福是要靠生活的历练。现在的学生自小经历的是张口吃饭,伸手穿衣的生活,自然就不会珍惜丰衣足食的满足;自受教育起从未遭遇过失学之苦,自然就体会不到求学的可贵。甚至,对某些自幼娇生惯养的学生来说,很可能把别人所说的“福”视为“负担”。可不是吗?许多学生不是因不到学校读书而心理窃喜?
找到了问题的结症,就不怕问题解决不了。我就带领学生多投身于家庭、社区事务和一些积极向上的活动中去,教会他们爱护他人,学会帮助他人,在热心助人的活动中,找到生活的快乐,不再觉得生活很无聊,很没趣。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看到了生活的艰辛,体会到自己的“福”,知道惜“福”,在多次的活动后,能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少了些自私,多了些理解,而且,在课堂上的纪律也好了很多,懂得了尊重教师的劳动。
五、许多人把教书育人的经验总结为“关心、理解、爱护、帮助”,这不是更全面的思想,只看到爱护学生的一面,而忽视了教育功效的一面。“关心、理解、爱护、帮助”是对的,但不够,在这个程度上还应加上“了解”“熟悉”,再在这个基础上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对于教育工作就会起到事半功倍,教师的工作效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也就提高,学生对学习就有兴趣了,与老师的心理距离也就近了。很难想象,连学生面孔都不熟悉的,学生名字都叫不出的老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有多大。
另外,“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生当成服务的主体,一切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这点必须确实做到,职校学生的某方面学习素质低下,不能够成为教师教育失败的借口,在教学中应改变工作方法、教学观念,这样学生才会和你越走越近。如我校的培训部,在培训不识几个字的农民工时,老师从生活实际出发,用大家在工作中的习以为常的事例,来讲培训内容,没有照本宣科,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入手,由浅入深的分析所学内容,教学生动活泼,学员们便显出浓厚的学习兴趣,这说明在教学中只要我们肯下功夫,多研究我们的教学对象,教学手段,,教学就会取得更大的成绩,就会增强教师在学生中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