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24期   作者:杨巧英
[导读] 中华传统文化,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传统文化值得后人重视、传承与发展。
        杨巧英
        怀化市宏宇中学      
        [摘要]  
        中华传统文化,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传统文化值得后人重视、传承与发展。全文阐释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分析了中学语文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特殊优势、探讨了中学语文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途径。
[关键词]   中学语文  传统文化  必要性   优势  渗透
   
        中华传统文化,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正是这种民族文化让我们树立了文化自信。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用方块汉字传承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正面临断链的危险。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中小学校,必须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需要各界的努力,更需要借助语文教师的热情,在语文教育中积极渗透。
一、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先从传统文化的自身特点分析: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区别其它国家、民族的重要标志。譬如西方文化以个体为本位,宣传个人至上、个人人权,2020年的疫情防控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中国文化则以群体为本位,强调国家至上、民族至上,强调天下为公,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大义旗帜。从对比中不难看出: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鲜明的民族特征,印记着中华民族的鲜明性格,印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品质和文化精神,也体现出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因此无论什么时代都必须实施传统文化教育。
         再从传统文化的当下危机来看:
        随着全球经济贸易一体化格局的铺开和推进,中华传统文化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强大冲击。另外,计算机的发明和更新,这对传统文化的延承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这些都势必削弱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发展下去,将使华夏五千年文化最终难觅踪影,留给子孙的是一场文化危机。由此看来,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是形势的迫切需要。

二、语文学科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特殊优势:
    语文老师必须具备扎实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必然包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探究。从语文课的听、说、读、写,到第二课堂里的各种活动,都可作为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阵地。例如指导学生写作便是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环节,可以用传统文化中有关“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论述,引导学生对时代需要作出发自内心的响亮回答,把小私有者的实惠观引向高尚志趣的理解,把平庸的乃至低下的情调引向高尚执着的人生追求。
        传统文化教育靠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语文教学在这方面的“渗透”作用是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1)语文教材内容的综合性与思想性,适合多方面的陶冶渗透。(2)语文教材语言的形象性与生动性的特点,决定了熏陶感染的深刻性。(3)语文教学具有情境性的特点,又使得熏陶感染的深刻性大大强化。


        “语文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同时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由此可见,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在构筑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课文中有三分之一的是文言文,这些文言精品里包含有传统的道德文化、礼仪文化、审美文化、音乐文化等,有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有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和意志品质。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大量地渗透到了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其渗透的程度远比其它学科深刻得多,系统得多。
        三 、 中学语文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原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著名学者刘国正认为:“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漆,密不可分。多年来,我们对这方面探索甚感不足。”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责无旁贷地担当起传播优秀文化的责任,我在多年语文教学中尽力履职,我从以下三个途径进行传统文化渗透:
         首先,从语文课堂出发,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用教材教”,要从教材中挖掘蕴涵在其中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学生一起在延伸拓展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接受民族精神的洗礼。例如我校全体语文老师每节课课前都让学生进行五分钟口语操练,操练的话题围绕课文中涉及到的传统文化去设计,老师备课时,每个课时都有“传统文化”专题板块。在教读课文时,将知识的传授及传统文化的熏陶无缝对接,譬如《鱼我所欲也》、《论语》等儒家经典著作,赏析完文章过后,我就将学生的求知欲引向古代传统美德的探讨,要求学生收集儒家学说中做人修身的名言警句,“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己所不欲勿失于人”“克己复礼为仁”等。
         其次,从国学经典入手,让学生得到传统文化的教育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孩子们崇尚的是流行文化、快餐文化,他们拥有网上QQ,微信号,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远离了传统文化。面对这种情况,可利用业余时间,引导学生读经书名著,读唐诗宋词。通过诵读国学经典,让学生得到传统文化的教育。
         再次 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
        学生有任性的性格弱点,往往对老师的正面教育难以接受,在行动中,他们的不服气就会发泄出来,重则诋毁老师,轻则乱叫老师姓名等,面对学生的不敬,不必大发雷霆,可以抓住恰当的机会,将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文化内涵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生活实际中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
     结束语:习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共同体”的理念,就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讲和谐礼让、和衷共济的内涵,这一理念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如今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美国哈佛大学儒学大师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讲学时预言,2050年,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我们热切盼望这一天的到来,但这种复兴不是自自然然就能实现,我们教师要把弘扬传统文化作为一项历史使命,特别是语文教师吸收外来文化的前提下,更应责无旁贷地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课堂。
    

参考文献:
1、?郭瑞林编著《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1999年5月出版。
?2、阎立钦主编《语文教育引论》,1996年5月出版。
3、上海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博士钱虹的《失宠的语文》。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