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敏
(陕西省西乡县骆家坝镇九年制学校 陕西西乡 723500)
摘要:语文是小学的基础学科。要明确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认真学习研究《课程标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关注个性,让学生愉悦地参与综合性学习活动等。
关键词:语文;教学;看法
语文是小学的基础学科,小学语文尤为重要,它是基础的基础。因此,为了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小学语文教学在不断的改革,新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推陈出新,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一、明确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把课文当作教学目的。其结果是:学生加深了对课文故事情节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但语文能力却没有明显提升。其实,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是教学内容的一个载体。语文的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认真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确定有效的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学会语文知识或语文学习方法,在听说读写能力方面接受训练,取得新的收获,从而达到“用课文教学生学会语文”的主要目标。
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搞好两个开发:课程开发及组织、引导、激励学生的方法、手段的开发,让学生用起、用好课外大舞台,能把读书、写作化作生活中的自觉行为,这才是优质的语文教学。
二、认真学习研究《课程标准》
这里所说的学习《课标》,不是那种将《课标》拿在手中,用眼睛看一遍或是读一遍了事,这样的学习其实是做做样子。真正的学习,应该是针对所教的年级段,先从总体上把握目的要求,再逐字逐句的分析具体要求和教学建议,做到对所教学段的目的要求把握无误,了然于心。在平时备课、上课时,将这些目标要求分步实施。也许有些教师会有这种感觉:《课标》中目标要求不具体,考试考什么,上面没有明确的规定;或有试题出得偏,出得怪的感觉。说老实话,我以前也有同样的困惑,但是,看看试卷,再对照一下《课标》,觉得《课标》中对各年级段学生字、词、句、篇等语文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等语文技能方面的要求规定得十分明确,只不过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没有重视它罢了。由此看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必须真正熟悉《课标》,足够重视《课标》,只有把《课标》中各年级段的总目标化作每学年、每学期,乃至每天、每课时的细目标,分步实施,并时时用《课标》观照我们的教学工作,我们才能避免教学的盲目性,才能减少教学工作中的失误。
三、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
”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四、要讲究课堂上的评价技巧
不论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还要注意课堂上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自身的闪光点,以鼓励为主进行评价。如当学生的回答远离标准完全不对,或根本无价值时,就可以从他发言的声音、说话的口齿、站立的姿势等其他的方面去鼓励。如有一次在讨论一个比较深奥的问题时,平时一个从不敢发言的同学举起了手,他的回答引起了哄堂大笑,但这个同学还是坚持把话说完,就从这一点上表扬了他,使他树立了信心,逐渐由举手发言到有问必答,而且回答问题的效果越来越好。对于基础差的同学,他们在学习中常常处于不参与或被动参与学习的状态,他们能问解答,那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评价时就要鼓励其积极参与。对学生的评价要因人而异。如有些同学性子急、爱冲动,他们往往没经过深思熟虑就说就问。这时评价就重在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习惯。另外,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儿童长期处于满足状态,会失去进取和探索欲。因而,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评价就要提高要求,重在鼓励创新。
五、注重平时,强化重点、难点训练,化整为零
就农村小学语文来说,学生阅读、写作能力不高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教师,在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师填写的试卷分析表中,无不反映这一问题,整改措施中也无不包含诸如 “强化阅读、写作训练”等字眼,但就是收效不大。原因何在?说到底还是平时少训练。如果我们把在复习期间让学生集中练习的阅读、写作的多如牛毛的题目,用在平时,一天一练,或是几天一练,学生阅读、写作的能力就会逐步提高;如果我们重视课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的语文能力就不应该如此低下;如果我们重视每课时目标的达成度,特别是阅读、写作目标的达成度,在教给学生阅读、写作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像对待考试中的短文阅读一样去阅读每一篇课文,真正读懂课文,让学生像对待考试作文一样写好每一篇习作,学会写作,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就不是一种不能实现的理想。
六、关注个性,让学生愉悦地参与综合性学习活动
目前的教育中有些教师虽然有个性化教学的意识,但很大程度是流于形式,“放手”不够,未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新的小学语文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综合性强,文章的时代感强,文质兼美,富有活力。但有些语文教师对一篇篇优美的文本所采取的支离破碎的分析与讲解,逼着学生死记硬背那些味同嚼蜡的意义或符号的做法,束缚了学生的手脚与思维,导致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作为语文教师,要让学生走向综合性的感悟与欣赏,在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同时,让学生在如诗如画的意境里,用心去感受那些富有生命力的黑白文字,让身心得到愉悦。
作者简历:王世敏,女,一级教师,在陕西省西乡县骆家坝镇九年制学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