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24期   作者:王华
[导读] 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也有了更多的要求。
        王华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天立学校  644000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也有了更多的要求。只让小学生进行语言知识的盲目学习,使他们被动思考相关问题,对孩子们身心的健康成长和学习能力的综合发展是非常不利。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做好核心素养的培育工作,能够通过教学步骤的简化、教材内容的补充、有效策略的实施等,深入挖掘不同学生的内在潜能,对打开他们的智慧之门至关重要,为此,语文教师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本文基于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研究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研究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基础教育的发展从知识教育转变成了智慧教育,教学目标也逐渐转变成了“育人”。在此背景下,很多语文教师都对小学语文课堂展开了探索与研究,通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践行小学语文新课改教学理念。如此依托信息技术创设立体逼真的教学情境,使语文教材中抽象的教学情境更加具体,使教师的教学点更加清晰、形象,真正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引领师生深入解读语文学科知识。
一、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会采取以教师为主体、“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不仅使得探知过程枯燥乏味,而且学生在课堂中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在探索智慧型课堂的过程中,主要目标是“育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所以教师就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并对教学方式进行一定的创新。除此之外,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起引导的作用。例如,在教授《索溪峪的野》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你们有深入体味过大自然的美吗?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大自然带给你的感受吗?待学生分享完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欣赏索溪峪的美。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索溪峪的风景、动画以及视频等方面内容,然后小组讨论索溪峪的风景带给自己的感受以及索溪峪的“野”,野在哪些方面,最后选取代表在班级进行发言。在课程最后教师可以为学生留下两个小组互动问题:如果是你,你会怎样表达索溪峪的“野”呢?文章中的优美词句都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呢?在课堂中丰富互动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而且提升了课堂的有效性,有利于促进整体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改变传统语文课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我认为要想变学习被动性为主动性,小学语文教师在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就要做出相应的措施。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丰富当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为小学学生营造出一种良好的语文课堂学习氛围,进而为语文生本课堂的构建夯实了基础。

我认为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将小学语文课本的内涵掌握好,然后根据教材中这篇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表达出的中心思想,为其制定相应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进而采取更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策略,将学生放在课堂中的主导位置,将他们学习的消极性转变为积极性,同时注重发挥每一位小学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的内涵,并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自行体会到小学语文知识所具有的独特的魅力,进而是他们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被激发出来,在接下来的小学语文学习中,可以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学习到教材中“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的方式,给学生去网上找一些有关这段教学的视频内容,播放给学生看。通过视频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学习到小壁虎尾巴可以再生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尽情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进而达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进而可以培养学生语文的核心素养能力,从而可以更好地构建小学语文生本课堂。
三、创设情境有效互动,深化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组织的阅读教学活动不应该停留在表面上,而是要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意识,充分活跃他们的语文思维,保证核心素养的培育工作有序推进下去。笔者认为,深化阅读教学的效果,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同时坚持着“有的放矢”和“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整体教学格局的调整是非常必要的。不论是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是创新潜能的挖掘,小学生都无法脱离教师,那不妨构建起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创设出有效的问题情境。比如,学习《穷人》这篇课文的时候,笔者提出“你们还记得哪些有关穷人的故事”“文章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穷”等问题,使学生在情境中积极的思考。选择了合适时机,全班交流及反馈,让孩子们更好的感受“桑娜”“渔夫”的勤劳善良,主动学习他们乐于助人的美德。
四、开展实践活动
        语文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如今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构建与运用语言,以此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那么老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特点和心理特点,开展适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理论知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节内容时,老师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去开展实践活动。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果学校有条件,老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去北京圆明园遗址进行参观,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圆明园的景观,然后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果学校没有这个条件,老师就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课后任务,让学生自主调查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可以通过网络,也可以通过书籍,然后做一个简单的报告在课堂上汇报,完成教学。
结束语
        小学阶段的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为之后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学生的知识性与文学性应该同时提高,这样才符合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并且能够突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关月莹.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8):258.
[2]代彩花.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8):199.
[3]何辉武.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的培养[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8):2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