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探微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24期   作者:赵科星
[导读] 情境教学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大亮点,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赵科星
        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永平镇中心小学  334505  
        摘要:情境教学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大亮点,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应该重视问题情境教学优势的发挥。如何发挥问题情境的重要教学价值,是一线教师一直在思索和探讨的问题。本文基于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探微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探微
引言
        小学是学生心理发育和智力成长的黄金阶段,也是学生社会能力启蒙和锻炼的关键时期,对学生后续的成长和建设都起着十分深远的作用。而数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和逻辑性兼具的基础学科,其课堂的创新和完善对学生而言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也不能被忽视。但值得注意的是,数学学习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是主要的难题之一,要求教师重视课堂的改革和调整,激发学生在数学上的学习潜力,通过有效问题的引导带领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一、设计探究情境,增加数学课堂的趣味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自身年纪尚小,因此心智发育的程度也十分有限,他们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往往是通过外界事物的吸引力完成,因此其感官所及之处也自然更加容易被趣味性的东西吸引。这就意味着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依照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其构建出具有生动性和趣味性的数学课堂。因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低,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数学课堂教学的规律,紧密结合小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设计自主探究式教学活动,让数学课堂充满趣味性,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如: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周长各有什么不同?我们能够如何知道一个圆的周长呢?并让学生自主动手去量一量、测一测,再将学具中的圆片画出来,深入感受圆周长的含义。然后,让学生使用一条小线的一端栓上小球,让其在空中旋转,这样我们是否能够得出一个圆的周长吗?这时教师再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之间存在的关系?当学生在初步掌握了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之后,教师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问题:有一个圆形的池塘,直径是20m,试问它的周长总共是多少米呢?有一辆小型的自行车车轮的直径是50m,而使用它绕着池塘大约需要转动多少周呢?当学生通过探究了解了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知识点之后,教师再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圆的大小与它的半径相关,当圆的半径越长的时候,圆就越大。当圆的半径越短的时候,圆就越小。这样便能够让学生真正懂得圆的大小与半径相关。这时,教师再让学生思考圆的位置又与什么相关呢?这样当学生理解了简单的数学知识点之后,再逐步去探究复杂的数学知识点,能够有效增加数学课堂的趣味性。
二、借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创设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更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因此,为了发挥问题情境重要的教学价值,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真正发挥问题情境的教学引领作用。小学生们年纪小,他们更喜欢游戏。游戏才是激发学生们强烈学习兴趣的因素。因此,教师应借用数学游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们的参与意识,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状态下主动探究数学问题。例如,在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这样说:同学们,现在我要给大家玩一个小小的魔术。学生们听到魔术便提起了学习的劲儿。教师左手拿着一个正方体的小木块,右手拿一个正方体的小木块,这时可问同学们,这是一个怎样的立体图形呢?这时,学生们会回答:正方体。接着,教师可将左手和右手两个小正方体进行叠放,这时再问学生,这又是怎样的图形呢?这时,学生们会回答:长方体。教师通过动手实验,让学生了解到了正方体和长方体各自的图形特征,使其能在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中快速进入到课堂中,与教师互动,探索新知。
三、创设生活情境,增强学生学习动力
        很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反作用于生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很多实际问题。为了发展学生综合能力,调动其对数学的积极探究兴趣,教师要认识到,基于生活情境开展数学教学的意义,同时结合学生实际能力,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数学教学策略。俗话说,一个良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的一半,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来说,也是如此。课前导入环节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趣的课前导入活动,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探究兴趣。对此,教师要能够把握好教材,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作为课前导入内容,引导学生们开启数学学习。生活情境的创设,能够促使学生的数学探究动力被充分调动出来。对此,教师要能够结合教材内容,制定具体生活化场景,让学生们投身其中,切实感受数学知识的趣味性。比如在学习《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一课时,在引导学生们认识质量单位“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其创设生活化情境:同学们,老师准备了一些东西(拿出提前准备好的一片口香糖、一包菊花茶、一袋瓜子),现在老师想要知道这些物品的重量,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学生开展讨论,可能会想出用手掂一掂这个办法,接着,教师继续向学生们说道“请小组内把这些物品拿在手中掂一掂,再看看标签,请生汇报,你掂的物品有多重,有什么感觉?”然后组织学生们开展分组活动,亲自感受不同物体的质量,并思考:在我们生活中,还要哪些用克作为单位的物体?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十分必要且合理,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应有之策,也是打造创新性课堂的有效措施。在实际创设的过程中教师要从主观和客观上共同落实新课标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明确问题情境创设的本质目的和作用,寻找适当的方法,合理安排问题的询问,帮助学生塑造课堂学习的信心,塑造融洽民主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并且教师也要对自身的教学成果进行阶段性检查,课堂质量的提升是一项长期发展的过程,需要教师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王洪宝.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情境的有效创设与导入[J].华夏教师,2020(09):72-73.
[2]薛鸿.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创设[J].中国农村教育,2020(08):56-57.
[3]成建东.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3):24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