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登广
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第六小学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全面到来,基础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为了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国家投入大量的物力和资金实施了现代远程教育项目,使现代教育技术走进课堂。现代信息教育是随着现代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科学技术。基于此,本文对现代信息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作用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信息教育;小学美术;作用
引言
小学美术的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帮助他们德智体美等方面都进行良好的发展。作为小学美术教师,教师要更好的进行小学美术的教学,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优化作用
在传统美术教学过程中,大多数美术教师都对一些重难点知识教学感到棘手,因为没有科学有效的手段能够让学生比较系统的掌握知识。美术教师只能通过手里的粉笔在黑板上进行一些有关图案和事物的绘画,让学生们去看,无法对学生进行更进一步的引导和感受体验。这种观察静态事物的教学活动,不能够体现艺术中美术思想的本质要求,并且加大了学生对美术的理解难度,不乐于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信息技术可以通过把抽象的静态事物变成生动形象的动态展示,能够将美术艺术作品中的美感以动态形式传递给学生,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所以,广大的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要能够在多媒体教学方式和信息技术的融合教学法上对其中包含的动态美进行展示,通过视频、文字、声音等多种手段进行展示,给学生展现多种多样的美术世界,让学生看到更多样的动态事物,不再局限于静态死板的固定情景,让其帮助学生有关美术艺术思维的模式养成。
二、现代信息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用
(一)应用信息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利用信息技术、网络资源辅助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了知识来源的局限性,也改变了以往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地扩充了教学资源。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往往影响课堂学习效果。因此,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件不仅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多媒体技术和远程资源的应用,还可以增大课堂容量,开阔视野。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例如小学美术课本《蝴蝶落我家》,首先展现的是各种蝴蝶的图片。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很好地创设了学习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教学的展开奠定了基础。而传统的教学,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增加了学生的课外负担不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而恰当地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使教学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每个学生是不相同的个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读者心中的《红楼梦》。我们教师不应用“唯我独尊”的威严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而应创造一个能让学生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的宽松的学习环境。
(二)主客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客观的规律方面,学校要给学生构建一个更好的美术环境。首先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好的美术设备,如学校可以为美术课程提供相应的多媒体设备。教师只有更好的使用工具,才可以更好开展教学活动。其次也要构建更加安全的学习氛围,如果学生没有拥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也没有办法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里面。所以教师一定要想办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要通过相应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更好的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让他们在美术学习中更加主动的进行学习,实现全面发展。在信息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如果教师还是以传统的理念来教育学生,就不能促进学生思维更好的发散。教师要避免学生受到不良的思想的影响,帮助他们先建立起正确的三观。
(三)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年龄相对较小,其生活经验自然也相对较为匮乏,所以,如果在平日教学中只凭借有限的教育资源和教师的口头描述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信息化技术的加持下,小学美术教学得以有效的创新,能够将教学内容通过视频、图片的形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构建一个更为丰富、形象的情景,提升其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进行《民间雕塑》的教学过程之中,如果只是通过语言的描述,学生将无法体会雕塑和其他艺术手法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学生往往也不会对相对较为刻板、乏味的雕塑有着直接的理解。而此时教师就要创新教学方法,将大量的雕塑图片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使得学生有一个更为直观地了解。
(四)优化教学环境,增强情感体验
美的环境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轻松愉快、富有艺术情趣的美术教学环境,教师和蔼可亲的言行举止,循循善诱、风趣生动的教学风格,以及与学生互动中的及时激励与肯定,都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以景育人,以情动人”。[在教学中,通过学生学习热情的相互感染,教室布置中美感的体现等,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情感产生渗透作用,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供良好氛围。例如《纸风铃》一课,让学生用各种彩色纸、树叶剪成、串成风铃,把做好的风铃挂在美术室的窗台时,学生情不自禁地说:“真漂亮呀!”他们在活动体验中萌发了美的情感。教师抓住时机,进而让低年级学生认识各种颜色,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结束语
综上,信息技术背景下的美术课与德育渗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美术技能的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提高感受美、体验美、认知美、创造美的能力,还在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及认知水平方面,取得有益的成效。作为美术教师,应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的美育功能,通过美育陶冶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何晓清.信息时代小学美术教育的探究与实践[J].散文百家,2019(09):135.
[2]崔周圆.信息时代小学美术教育的创新与实践[J].知识文库,2018(14):83.
[3]安超.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应用初探[J].新课程(上),2018(04):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