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学红
云南省红河州金平一中 661599
【摘要】无论是中国古代孔子与弟子的座谈还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都多少在形式和内容上成为“师生互动”的先导。教学改革的今天,语文教学中怎样运用师生互动进行审美教育,笔者就此谈些体会。
【关键词】语文教学师生互动审美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师生“互动”是要彻底变单一接受的学习方式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高度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自研究,动手操作,强调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教学三要素就是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
什么是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以师生相互作用的形式进行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科书为主要认识对象,实现教学、发展和教育三大功能的和谐统一。语文教学中也应采用师生互动,引导学生独辟蹊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借此达到教学的目的。目前,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应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师生互动是教育进步的灵魂,是教育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运用师生互动进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教会学生树立审美意识,学会审美。
一、情感交流是构建师生互动的重要保证
情感是人对现实世界各种事物所抱的不同态度和不同体验,是影响学习者行为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因为我们的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思想和感情的交流过程,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活动。因此,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氛围是促进师生互动的必要条件。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审美的重要阵地。高中生大都是十六七岁的花季年龄,自制能力不是太强,对世事的接触较少,对五彩缤纷的世界有很强的注意力,可塑性强,很多习惯与爱好易在这一时期形成定势。这时除了课堂上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外,有意识地运用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意境之美是构建师生互动的课堂灵魂
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只有建立起师生之间沟通的绿色通道,才会有教与学之间的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才能为师生的互动创造条件。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帮助者,要吃透大纲,教材,把好重点,难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尽可能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在课堂教学的互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活动参与者,他们既是信息的发送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加工者。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与学生保持单向交往,教学效果较差,所以我们应把教师的“一言堂”改为“众言堂”。
要上好语文课,必然要有独特的教学创意,创设优美的学习意境,设计师生互动的环节,让学生真正进入课堂,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求学。
首先巧妙使用导语。好的导语能因势利导。使学生一听就被吸引住,产生较强的“定势”效果;从而引起阅读兴趣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智慧的火花。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语的引入不能忽视。例如文章《热爱生命》导读,设计差点失去生命的实例作为导语,以一种“生命曾可贵”的意境统摄学生的意识,从而产生共鸣——生命太可贵了。
其次设置悬念。在课堂教学的关键处停下,激起学生一种欲知后事如何迫切需要知识的心理,设置恰当的悬念能产生一种魅力的教学,时时抓住读者的心。语文教学不同于其它学科可以平铺直叙,而应像音乐一样有高音、低音、休止,语文教学需抑扬顿挫,余音绕梁,把学生引入意境,进入愿学乐学状态;否则引不起学生兴趣,产生不了共鸣。
再者,断课不能随心所欲。一堂课知识点讲完了,若断课随意,导致课堂气氛冲淡、教学环节松散。可用承上启下的语言断课,亦可用总结要点进行断课。总之要断得恰到好处,要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期盼着下一次课的到来。
三、诗词底蕴是构建师生互动的审美素养
祖国文字经过五千年的变化,文化底蕴相当深,特别是古诗词,既讲究意境的设立,以境抒情,以诗言志,又讲究遣词造句。教学中运用师生互动进行探讨式的教学,在师生的合作交流中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培养学生对诗词学习的审美素养。例如杜甫的《春夜喜雨》这首五言律诗,短短四联,可意境、含义之深。“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用“好”字赞雨,唤起人们对做好事的人的联想,将春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客观需要,遂人心愿。在春天万事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雨,它就来了,严然一位懂事而又会体贴的姑娘,可见春雨是那么的“好”!第二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接上联的雨“好”是因为适时,“好”在此联的“润物”。春天的雨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着万物,滋润地域之广。“潜入夜”与“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了那雨是伴随着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无息地细细绵绵地下。这春雨是多么有情啊!此联就蕴含了无穷的意境,且蕴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情。这样的古文化耐人寻味。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审美素养,目的是要求学生不要丢掉优美的、丰富的古文化,否则现代文化将失去生命的活力。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因此,语文教学中要联系广阔的空间,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培养学生神奇的审美意识,有些问题不能给学生准确而严密的答案,让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去体验、去尝试。如“冰雪融化后是什么”的问题不是千篇一律的“水”,可以是“春天”或其它。
语文教学中运用师生互动进行审美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更好的审美情趣,培养更好地学习掌握中国五千年来灿烂的文化知识、语言文字,弘扬古典文化,使文字语言的意味更浓、意境更深。
【参考资料】
1、《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三法》(《教材教学研究》2017.03)
2、《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拓宽学生知识面》(《教材教学研究》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