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感恩意识渗透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24期   作者:史初明
[导读] 现代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价值观世界观的建立

        史初明
        安徽省寿县茶庵学区管理中心  232232
        摘要:现代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价值观世界观的建立,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要培养起学生良好正确的道德观念,语言文化在学科教化中责无旁贷,所以要从日常教学中点滴渗透。所谓本心使然,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是要浸润涵养的,这个要点要从学生的本我意识中表达出来,比如写作方向的把控就是很好的教育主题。本文打算针对将感恩知识渗透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进行探讨,提出建议以供他人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感恩意识;写作教学;素养培育;方法研究
        
        引言:普世价值之中以人性本善为珍贵之处,初中学生正处在三观建立形成初期的稳固阶段,因此在道德观念和自身素养的塑形上仍然需要多加注意,在文化熏陶方面要渗透大爱,于己于人都要泰然处之,首当其冲的就是感恩意识。写作培训是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途径,同时也侧面突出了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实写照,所以教师要借此契机深入挖掘和引导学生的观念,以培育他们健康成长。
        一、未知天地恩何报,翻对江山思莫开——情感牵引
        写作基本来自于对生活和事情的感悟,除去写作技巧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感情流露,所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一篇文章的好坏就取决于它是否能够打动人。初中学生的写作要求基本是控制在八百字以内的命题作文,基本以感情刻画为主要写作手法,初中学生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础,在表现手法上的进步空间需要依靠多阅读多积累,然而在情感方面的表达则是需要感知。命题作文的出发基点都是要有情感牵引的,也就是说要以自身的感情为写作脉络从而摆脱假大空,情感的感知大多来自于爱的关怀,也就是要拥有感恩之心。
        虽说写文章是介于现实和虚幻之间,但好歹也是要有情感作为连接,真情实感的流露往往是来自于爱的体验,教师要善于抓住情感,让学生体会感恩,从中领悟些真理,再运用于写作中就能够得心应手。以七年级语文上册写作《热爱生活,热爱写作》一课为例,美好的生活除却自然景物等物质特点,情感穿插是免不了的,而如今能够拥有太平盛世的安乐生活,自然不能忘了先辈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努力,并且能有现在的安逸日常,也应该感恩父母和师长的教育。可以由小见大,拓展核心情感,也可以由大见小,凝练朴质真情,这都是要唤醒学生内心的真实情感,多去感恩身边所拥有的一切,这样即便是淳朴的语言也能使一篇有质量的作文。
        二、一夜啼哭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画面共情
        写作功底还是要依靠大量文学阅读来积累加成的,毕竟只有见识得多才能够有强大的知识库去进行运用,然而杂乱无章的积累也是不可取的,应该做好分类规划才是有章程的训练方式。现在的学习教材都是经过无数教育工作者的精心编排的,都有深刻考虑过学生的成长过程,注重心灵的健康和道德的培养,所以教师要挖掘教材中对学生观念巩固有利的方面,让学生在文学境界中涵养自身,体会到文章中的情感意境,通过作者所表达的画面达到共情。通感是文章的最佳境界,这不光是提升写作能力,同时也是提高文学修养。


        写作不可能光通过情感描写去表达内心的观念,对事物的刻画和对景物的描写也是必不可少的,所谓画面辅助情感,情感融合画面,二者相辅相成、交相辉映。以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背影》、《白杨礼赞》为例,两篇文章都是通过对事物景物以及人物的刻画来表达深刻情感的,从父亲对带儿子的点点滴滴到最后背影的描写,看似在写事物,实则在写父爱;白杨树亦是如此,代表的是背后的是背后坚韧挺拔的红色背景。教师在讲解时应该多注重画面和情感的联系,让学生能够通过景物和人物体会到背后的感情,引发学生的共鸣,无论是父子之间还是家国情怀都是要长怀敬畏与感恩之心。画面和感情的萦绕结合,将这种方式运用于写作之中就更能够让文章拥有饱满的感觉。
        三、镇时贤相回人镜,报德慈亲点佛灯——体验感受
        人刚懂事时的感情是很明确的,爱就是爱,恨就是恨。后来经历、见闻、思考,各种因素加以辅助,到现在的个人的感觉将会变得复杂而隐晦,反而不擅于表达出来了。我国是礼仪之邦,且礼尚往来,这感恩就是最优秀的传统美德,也就是知恩图报、以德报德,所以感恩意识的渗透并不是突然而来的,而是本就埋藏于我们的本质教育之中。我们应该要感恩父母带给我们生命,感恩先辈为我们创造的和平盛世,感恩身边一切的温暖和善良,感恩大自然的美好馈赠,这一切都是表象事物就能够渗透出来的,只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那层迷雾拨开。
        感恩是自愿呈现的礼物,感恩也是对感恩的自愿回应。以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为例,大自然永远是感受体验的最佳场所,无论是《我爱这片土地》中借自然喻人,还是《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借人喻自然,其实感恩不光是要对人对事,更是要对自然、对本身。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去到文章所写的大自然中,写作虽是创作,但也需要以现实为基础,去看遍自然风景,去体会风土人情,总能够从历史沉淀的壮丽山河中品出些意蕴来,至于感恩意识,学生已然拥有自己思维方式,自然能够通过人物与故事体会出来。再回首提笔忆起,就能够行云流水,下笔如有神。
        结语:感恩是一种关于情感的平衡控制的能力,掌控生活是对自己和他人最好的馈赠,学生要做的就是修身养性增加学识,如果能从文学中品出些什么并为己所用那是再好不过。《飞鸟集》所述‘谢谢火焰给你光明,但是不要忘了那执灯的人,他是坚忍地站在黑暗当中呢’,共勉之。
        
        参考文献
        [1]唐文天.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6):53.
        [2]郭建和.浅谈新课标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J].科技资讯,2014,12(06):196.
        [3]薛瑞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J].科技信息,2012(25):293.
        [4]张晓西.关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中《行道树》“整体把握”的一点想法[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24(05):57-5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