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宝涛
广西苍梧中学,广西梧州 543004
摘要:与新课程标准的不同要求,语文教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读写结合已成为语文课堂的一大亮点。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和运用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使课堂气氛十分热烈,气氛相当活跃,教与学相辅相成。本文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对新课程标准中的读写结合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读写结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应提倡阅读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所谓“读写结合”,就是读与写的结合写作。通过读写训练,通过阅读促进写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崔峦先生也曾说过:“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能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可见,读写结合是培养语文能力的必由之路。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理解作品的内涵,为自然、社会和社会获得有益的启示生活。作品中的动人情景和形象,都能告诉自己经验。写作要真诚,努力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情和真诚经验。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表达你的意思。使用联想与想象,丰富所要表达的内容(摘自《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文教学中,读写训练紧密联系着读与写,这不仅仅是阅读的反馈,同时也是写作能力的提高。因此,它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读写结合”已成为新时期推进各学科教学的重要教学策略。综上所述,读写是学生开展各学科的重要途径,在各学科的学习中,读写是一体的。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读写结合,自然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在阅读过程中,批画、笔记、经验等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标志。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58页。吸收得好,才能倾吐得好。即“阅读得其方,写作之能力亦即随而增长。”《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735页。总而言之,“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如何理解“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呢?叶老说:“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
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习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明晓。课外更读选本,用意亦复如是。果能善读,自必深受所读书籍文篇之影响,不必有意摹仿,而思绪与技巧自能渐有提高。我谓阅读为写作之基础,其意在此。若谓阅读教学纯为作文教学服务,则偏而不全矣。”《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726页。我理解这段话的意义:读写结合要注重阅读训练,要善于阅读,就必须努力阅读。阅读正确的方法,无论是在吸收思想,或者在技术培训中,是一个很大的帮助。如果阅读的基础训练不好,写作能力就得不到改善了。好的阅读会带来写作好处。阅读后不可能马上成为写作材料,因为阅读和写作之间的联系不是一对一,不要指望读完这篇文章后,它会立即成为写作材料。我们应该逐步积累过程。它要使阅读达到良好的阅读水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所谓好的阅读,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师过多的指导,熟悉全文的目的。这个需要阅读方法,正如叶先生所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词义,记忆句子,研究语法和修辞规则。总结和比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你必须找出它的特征。通过这样的阅读,我们可以发现这篇文章的含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吸取精神上的营养,改善我们的思想和感觉。同时,作者的阅读思路、情感表达,会在心里明白,不必刻意模仿,自然会用到写作当中。因此善于阅读就是善于写作。阅读不仅要善于阅读,阅读名篇是为了追求语言的完美,无意识地阅读可以形成一种习惯。只有积累好的语言才能促进我们自己的发展语言。从目前的阅读教学来看,一是教师不善于引导学生努力学习语言,使学生达不到良好的阅读水平,无法从阅读中学习、写作,不要求学生阅读和背诵名篇,所以学生不能自然地吸收和积累完美语言。这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应注意的问题。
在讨论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时,叶先生提出了阅读与写作的共同因素,即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连接点”写作。它不仅指出阅读和写作是相互关联的,但同时也指出两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的“连接点”。他曾经说过:“学校培养学生写作文的目的是让他们学会写文章的技巧,这种能力是他们一生所需要的技能。要使他们学会这项技能,就必须引导他们在构思、选材、构词、造句、用词等方面下功夫,形成准确、清晰表达的良好习惯。“读写教学”培养学生阅读,就是要引导学生注意这些方面,写作教学的指导和评分离不开这几个方面。所以读写可以从一个到另一个,这个读写的结合,实际上是一种迁移。有目的地利用读、写“连接点”,即可促进读与写的结合。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读、写结合的语言训练,比起读与写的自然结合,会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参考文献:
[1]唐保海.读写结合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0):2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