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昕
常州市经开区潞城中心小学 江苏省常州市 213000
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中华传统文化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仁者爱人”,强调“推已及人”和关心他人。另外,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还有廉洁自律、宽厚待人、艰苦朴素、勤劳节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师敬业、以及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舍生取义、见义勇为、奋发图强等。近年来中小学语文试卷命题方式有重视传统文化考察的趋势,同时强化阅读,提升写作,增强题量密度,这将更有利于考察学生的综合实力。同时这些举措也充分说明,语文教学改革,已经回归传统偏重应用,趋于语文教学的本来目的。文章在此背景下,初步探讨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应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华传统文化中历经沧桑而积淀传承下来的精华部分,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智慧的基本元素和珍贵结晶。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灿烂的优秀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人的骄傲。但很多同胞们走出国门的时候,国人汗颜地发现,对于几千年以来的传统文化,有时候还不如一个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人了解得透彻。曾几何时,我们学习国外经济发展经验,将英语学习作为我们的必学课,一门心思“走出去”,却没有认真想一想,如何打理老祖宗中留下的珍贵遗产,束之高阁显然无用,惟有经常拿来学习,取其精华,方能领悟精髓。千百年来的传统经典,如果想不起来用,继承和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一、小学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语文学科的学习同样也是这样。语文是一门讲求应用的学科,你输入越多,举一反三,自然收获越大,绝不是贪一日之功,就能速成的。我们知道,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语言是世界上最难学的一种语言,有时候标点符号位置不同,就能产生截然相反的含义。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语文作为工具和载体,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基础和前提,更是引导当前学生增强“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石。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底蕴,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怀,为中华民族的发展造就有用的人才,是每个语文教师不能推卸的责任。
二、新课程语文改革应大力倡导传统文化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是当下新课程的重要改革目标之一。因此根据新课程培养目标制订的现行中小学语文教材不仅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教材中的古代诗、词、文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传统文化,这些都是我们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珍贵资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古代的仁人志士,总是有远大的抱负,宽阔的胸襟。曹刿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邹忌劝说齐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诸葛亮为兴复汉室北伐中原。历史上这些名臣谋士,都具有强烈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古代文化中关于纳谏除弊、舍生取义、尽忠职守等方面的道理,古为今用,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谈谈怎样才能把自己造就成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引导学生领会吸收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丰富充实自己。
又如,孔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谦虚勤学,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刘禹锡“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安贫乐道的节操等这些名言警语无不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深刻的哲理。指导学生学习这些古诗文,不仅陶冶了性情,感悟出生活的哲理,而且受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接受民族精神的洗礼。中学语文教材蕴涵着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可能。语文教学要充分灵活地运用这些资料,以此来启发学生、影响学生,激起他们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探究,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热爱,以及对杰出历史人物的崇敬和爱戴,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三、以语文学习为契机让学生感悟传统文化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是当代文化的源头,是中国人的文化之根。那些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篇章、国学经典,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平时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自由诵读,开朗诵会,演讲等,让学生咀嚼体悟,自然就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在无形中得以传承。当然,我们在诵读传统文化作品时,必须强调古为今用,并赋予它全新的意义。 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也能生动的传承民族文化。众所周知,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它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深深融入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都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可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一个传统节日,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可以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和文化内涵,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学了《端午日》这篇课文,为增进学生对端午节的了解,让学生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可组织“传统节日——端午节”综合性学习活动,对端午节的起源传说、端午节的地方习俗和主要活动、各地端午节的民俗特色、有关端午节的诗词等进行收集、整理,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让学生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通过阅读推广活动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语文教师还应该积极为学生推荐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目,要求必须认真阅读,做好读书笔记。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读书交流会,每次放假,会把读一至二本中国古典名著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作业布置给学生。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每学期教科书上的《名著阅读和欣赏》中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篇,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启发学生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并由此引导学生对社会和人生有新的领悟。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学会读书,热爱读书,丰富知识积累,领略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
当前,国家与社会都在提倡给中小学生“减负”,但是减负并不意味着要以牺牲孩子研读传统文化经典为前提。朗朗上口的古诗词最能体现传统文化的韵味。记得自己儿时学的第一首古诗是《咏鹅》,至今还能随口吟诵很多经典章节,当我们重温经典的时候,自是体验圣人先贤的思想精髓。我们再不能无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和道德遗产,要告诉我们的孩子,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首先我们要懂得自己。
参考资料:
1 董鹤;;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新课程(小学);2019年07期
2 陈小霞;;从传统文化视角看小学语文教学[J];考试周刊;2019年66期
3 裴晓英;;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新智慧;2018年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