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经典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以《论语》为例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24期   作者:吴桐
[导读]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吴桐
        北京市昌平区天通苑学校,北京市,102218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精神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 《论语》作为中国经典的经典,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中国的《论语》热潮持续升温。由北山师范大学尤丹教授讲述的于丹教授的《论语》所代表的电视节目和书籍风靡一时。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也都关注《论语》。最好的例子是,自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世界上已建立了300多所孔子学院。这一切表明,孔子和《论语》作为思想的载体,在当今世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关键词:论语;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一、《论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
        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面对“论语选读”的选修课,与传统教科书有很大的不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教师的心理学准备不足,必然会对课程的正常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论语选读”作为一门选修课程,融入了编纂者的理解,筛选和整理,与《论语》的原貌完全不同。正是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在开始教学时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学生存在的问题
        作为初中生,他们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加上自己对中国古典文学积累的知识有一定的依据,因此,学习如此短的经典汉语选修课程,应该更为合适。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也应注意一些问题。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也存在明显差异。在考虑整体时,我们还需要注意个性特征,并根据自己的能力教学生。
        不可忽视的是《论语》中仍有一些语言难以让学生理解,即使他们表面上可以理解语义,也可能无法慷慨地掌握。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教师需要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和针对性。
(三)教材的问题
        《论语》篇幅较短,篇幅较长。解释了教科书中的难词,并给出了所选章节的参考译文,逐字逐句的传统解释肯定不符合本教科书的特点。虽然文化是这门课程的核心,但很明显,这个目标的实现在没有书面文章支持的情况下变成了空中城堡。但是,如果我们想要同时参与这三者,往往会出现中小学乱的情况,这使得实际教学偏离了教学目标而未能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因此,如何选择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已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二、《论语》阅读教学策略建议
(一)教师方面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在掌握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有针对性的教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独立参加入学考试,形成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教学人员。而且,这个过程的受益者往往是教师自己,因为这样的互动,教师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实现教学互利。
(二)学生方面
        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数据采集不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反映,也是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的一种方式。老师的工作是指出学生的方向,并告诉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可能他们可以在那些书籍和网站中找到它,以提高学生的收集和搜索效率。当然,教师自己的材料准备应该更加充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提供纯粹学习动机的唯一方式(不仅仅是处理考试)。但我们应该注意的是,为了他们的利益,我们不能以任何方式吸引学生。例如,在介绍孔子时,一些教师为孔子的出生和外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引用了“史记”中的记载,“舒良泉和严女野共同出生,孔子出生在平顶之上,我们不需要过分重视日名云”。首先,这种记录的真实性不是很可靠。即使这是真的,一个简单的理解就足够了,如果它被用来大做文章,对古人来说有点不尊重。就效果而言,虽然这可以暂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难提供持久的学习动机,而长期以来,学生不会尊重传统文化,最终只能相反才能实现。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儒学有真正的兴趣,这对中国人民的传统文化影响最大。既然它是“古老的”,学习它的价值应该体现在“今天”,这样学生才能知道它实际存在于今天的社会中,一点一滴,从把国家治国的政治运用到人的道德修养上,我们可以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这些思想的价值,然后利用这些思想来分析现实生活,避免空洞无聊的讲道。
(三)教材方面
         教科书中的文本当然是主体,也是最重要的,需要仔细诠释。但是,如果我们只关注文本的内容,就无法达到基于《论语》教科书扩大其他文化作品阅读的教学目标。因此,有必要加深和扩大。例如,文本后面有一段“相关链接”,主要围绕文本主题,选择现代和当代学者的文章,对孔子思想的愿望作出评价。这些文章来自每个人,他们经常被深刻解读,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因此,在时间限制或缺乏参考资料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它,它也会对学生的论语学习非常有帮助。学习文言文,不仅仅是将文言文翻译成顺畅的现代汉语,也不是对文言语句做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注重心灵的感悟,让学生从文言语句中感受古代文言的魅力,从而体会其中渗透出来的人生哲理,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文言文,有形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参考文献:
[1]李雪. 初中语文《论语》选读的启发式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7.
[2]卢嘉瑜. 《论语》模块教学初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7.
[3]李浩杰. 初中选修课《<论语>选读》教学策略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7.
[4]王颖. 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论语》教学内容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7.
[5]吕丹. 《论语》中的教学艺术[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作者简介:吴桐,女,满族,籍贯:北京市生于:1994-01,工作单位:北京市昌平区天通苑学校,单位省市:北京市,单位邮编:102218,职称:初中二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