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方法改革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24期   作者: 冯宁
[导读] 新课程改革是顺应教育形势的不断变化应运而生的
 
        冯宁
        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山头镇中心学校  255200
        摘   要:新课程改革是顺应教育形势的不断变化应运而生的,其根本指向是注重人的发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需要我们从以往孤立封闭的教学系统中解放出来。当前,数学教师应当着力在教学方法、角色转换、课堂教学效果等方面探索顺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合理教学思路。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理念;数学教学;教学方法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是目前数学教学的发展趋势,是人们普遍的共识。在教学方法上要不断探索、创新,以适应我国现行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下面我粗浅地谈谈在数学教学方法上的一点认识。
        一、明确教学目的、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目的,就是规定了数学教学应当完成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个性品质等方面的教育任务,是根据我国教育的性质、任务和课程目标,并结合数学科学的特点和中学生的年龄特征而制定的。特别是现行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就明确提出了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题”,“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要让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题”,“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要让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因此,应当着力从以下几点人手:
        (一)巧创情境,激发兴趣
        使用旧教材时,数学教师们一般采用复习旧知识,导人新课。而新教材重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
        (二)动手实践、亲身体验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状态,机械模仿、死记硬背成了主要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只要充分利用这些线索,精心设计活动,学生便会在动手实践中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轻轻松松地获得知识。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新课改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就是常见的好的学习方式。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会因他们年龄相近,思维水平相差无几,更能让他们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从而弥补教师无法面对众多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发现事物的本质。


        二、加快教师角色的转变
        “师者,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多年来对教师工作的一种定位,但其工作过程却忽略了学态环境的营造及学生在其中的主动性与实践性。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教师作为实施新课改的核心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三)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四)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总之,在新课改中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改。
        三、抓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互动过程。师生均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进人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教学效果的前提。
        (一)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四)将“开放式问题”带入课堂
    数学开放式问题的显著特点是其思考空间广阔,思维活动的自由度较大,学生的思维活动易于展开,在思考中能提出更多的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更多,它具有与传统封闭型题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有其独特的效果。数学开放式问题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能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放式”的数学思维和开拓进取精神。例如,初中《几何》教材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已知圆的直径为13cm,如果直线和圆心距的距离为①4.5cm;②6. 5cm;③8cm,那么直线和圆有几个公共点?为什么?这是一道常规性题,教学中,我们可以将这个问题改造为一道开放式问题:据气象部门预报,一台风中心在直径60千米的某
城市正南50千米处,以北偏东30°方向前进,问该城市是否会遭受台风的袭击?并说明理由。通过这样的改造,常规性题目便具备了开放题的形式,更加具有挑战性。当然此题还可以进一步变换条件,让学生思维朝纵深发展。如该城市遭台风袭击的时间有多长等等。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们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大力推进中学数学课程、教材、教法的改革,数学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掌握新的教学基本功,为最终提高新课程的教学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陈明华、林益生:数学教学实施指南(初中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勒玉乐: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年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