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公德
金堂县淮口镇第二小学
【摘要】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观趣。怎样才能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可通过游戏、创设情境、数音结合和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教学过程;对比;发展;实践操作;
一、注重学生兴趣培养,引导他们在知识中玩,在玩中获得数学知识
好动是小学生最大的特点,因此,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才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课堂教学有趣,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低年级的教学活动中,老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在玩中学到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辨认长方体、圆柱和球的这部分内容时,老师可以让学生选取自己身边比较熟悉的实物,如篮球、乒乓球、牙膏盒、饮料瓶、粉笔盒等,将这些东西带到课堂上来,鼓励学生对这些实物进行观察、触摸、分类等有趣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形成有关几何体的直观感受。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才会成为学生主动追求的东西。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不仅学习效率高,而且能够激发其创新思维。
二、在数形对比中明悟算理
曾听一些老师说过:现在的数学计算教学,老是说要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数学知识,这小学生哪有这样的能力?这就是浪费时间,直接教他们怎么做就好了。有时间我还可以多辅导一点学困生呢。听着好像挺有道理,可是再想一想却发现这是一种可怕的谬误。直接告诉学生怎么做,学生往往不理解为什么这样做,不懂算理,过不了两天,他又忘得一干二净了,作为老师你只能花上大堆的时间去补救。在低年级,怎样才能让学生明悟算理呢?我认为还是离不开数与形的有机结合,在形中想数,在形中悟数。
如在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中)学生通过圈圆片发现12×3可以把12分成10和2,分别与3相乘,再把积相加,12×3=10×3+2×3=30+6=36。
通过对比理清竖式计算中6与30各表示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子算。通过数形的有机结合,把无形的“理”化为有形“图”和“表”,让学生以形悟数,以形悟理,从本质上理解用竖式计算乘法的算理,使学生在操作比较中获得创造数学的成功体验。
三、让孩子动手,在操作中感受和理解新知识,从而培养思维意识
教育者应该顺应孩子的天性而教,人类的知识凝聚着知识、情感、伦理。真正价值就在于用脸、手、说表现出来。知识是从体验中感知出来的。
人们常说:“听了记不住,看了印象深,做了记得牢。”低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特点,针对这一特点,上课时,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动用多种感官,积极思维,获取知识。但在让学生进行每一项操作之前,我都要让他们明白操作的意图,要求他们看清题意,先想好,在操作中,要做些什么,该如何做。坚决克服不经思考,盲目动手去做的毛病。但要特别注意的是学生操作完成后,要给学生一个及时反思的时间,要让学生得出的结果经历由“物化”到“内化”的过程,并且学会用语言来描述。但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所以,可以先让他们看着自己所摆的学具试着说,或者与同桌、小组讲讲“悄悄话”,这样,人人有机会讲,最后再让优生做示范,带着学习困难的学生讲,既突出了个别,又照顾了全班,每个人都得到了锻炼。这样做既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让学生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 巧用实践、操作
教学单凭老师讲,学生只通过一种感官来进行学习,就容易感到疲劳、厌倦,听不进、记不住,效果就差,而通过多种感官,发挥学生好动的特点和长处,让他们亲自动手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拼一拼、剪一剪、学生积极性就高,教学效果就好,特别是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这样作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讲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区分面积和周长,可以要学生先剪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的面积和周长各指的是什么。为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先让学生用纸剪一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用它量一量长方形、正方形图形的面积有多大,量一量数学书的书面有多大。由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参加实践,所以,学习兴趣很浓,对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理解深刻,记忆牢固。
许多孩子在入学以前就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法,但是如果把它们拿到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来就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了。数学如果不能与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如:上完《分类》课以后,布置学生到书店、超市等地方进行调查,看看它们是按什么规律把物品进行归类的,之后又让学生带来了各种不同的东西,叫学生扮演中。“商场小经理”把各种物品按自己的想法进行归类。这样,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把数学真正融入到现实生活.
教学是艺术性的劳动,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恰当的姿势和手势、巧妙地设计各种启发式的问题,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十分注意自己的数学语言,无论在复习旧知导入新知时,还是进行新课时,或是巩固新知时,都应注意巧妙地设计一些思考性较强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例如,在讲12加几的加法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进行10以内加法的计算,或师生进行计算比赛,从而提出教师为什么一下子能算出结果?或提出这样连加多麻烦,还有没有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求12加几,用什么方法计算要简便?当学生认识到用凑10法计算简便后,老师进一步提出如何先凑10再加剩下的数,就可以又快又准的计算出来和来,通过层层设问,就能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发展。
五 巧用合作教学法,提升数学教学有效性
教师可以运用合作教学法,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提升整体的数学教学高效性。与此同时,教师可以构建竞赛性的小组互助模式,激发整体学生的竞赛热情,提升整体的合作教学质量。
例如,在讲授“二十以内的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运用合作教学法,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授课,既让组内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又让组间相互竞争,从而提升整体的小学数学教学效果。具体教师从以下几点开展。第一点,划分小组。教师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并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学习能力进行分组。第二点,创设组间规则。教师对学生说:“本小组每位成员需要做一道数学题,答题用时最短的小组回去的最终的胜利!记住只有总体时间用时最少,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第三点,展示成果。在学生的答题过程中,给教师印象最深的是小灿的回答。他面临如下的题型:12-9+4=?说:“12-9+4可以转化成12-10+3,则为5!”教师好奇地询问小灿:“你为何知道这个方法?”小灿说:“这是小组长告诉我的!”
总而言之,在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并结合和小学生的天性,还应考虑学生的具体学习水平,从而探寻出适应学生最近学习区域的教学模式,在降低学生学习坡度的同时,提升整体的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友益.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学周刊.2017(16)
[2]范勇.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J].学周刊.20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