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
安徽省铜陵市第六中学 安徽省 铜陵市244131
摘要:本文就构建和谐班级和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问题,从教育目标、建立准则意识、良好沟通、以及关注和信任等方面进行论述。同时也指出改变过程中的困难,希望坚守和忍耐。
关键词:和谐班级;生命成长;倾听;理解;关注;信任
引言:
教育面对的是生动的个体。教师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时常会遇到阻抗,感受困扰。如何让有差异的个体友好相处,构建一个和谐的班集体?如何引领个体发展,提升他的能力,完善他的人格,形成理性和正确的自我思维意识?教师的教育经验和认知需要在实践中经受磨练,得到充足和提升。
一、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一个人和一个公民
关于教育,杜威认为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教育是个人渐渐分享人类曾经积累下来的智慧和道德财富的过程。他警告说:“在学校中获得知识的真正的目的是,当它需要的时候寻求怎样获得知识,而不是知识本身。”和他同时代的新型学校的革新者沃特在谈到他的葛雷学校培养目标时认为,问题不是要传授各个人具体工作需要的知识,而是要保持和激发少年时期的自然兴趣和热情,使每个学生能控制自己的身心,并保证他成功地做一个人和一个公民。
学校是让儿童获得知识和得到训练的地方,也应是成为儿童能真正生活获得经验的地方。学校道德与社会道德应是统一的。“不能有两种伦理原则,一套是为校内生活的,一套是为校外生活的。”学校不是孤立于社会之外只为明天的生活作准备的,而应立足于让儿童体验每一步的社会成长。
二、构建和谐班级需要建立准则意识
班级成员是班级的一个小细胞。细胞结构组分按一定的规则组合,才能使生命活动能够在变化的环境中自我调控、高度有序地进行。班级的有序运行,需要每个同学在相应的准则下,学会应有的态度。
美国作家罗伯特?富尔格姆在他的《信条》中说:“智慧出自主日学校里孩子们玩的沙堆中。”“分享、公平游戏、尊重、尽责、良好的习惯”等等准则都在里面。他并且说,拿这些准则推演到成年期中,践行于家庭、工作、生活的圈子,它清晰明了并坚实可靠,它将许愿给我们一整个的世界。
学过并不代表懂得,懂得还需强化。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常常碰到学生不按准则行事的现象。
“早读开始了,早点还在吃着。”
“眼保操铃响了,呼啦啦,条件反射似的,三五结伴跑厕所。”
上课趴睡、玩游戏,称不影响他人你管不着;作业不做、混日子,说这是他自己的事;卫生值日嫌弃想逃避,以为这是别人的事;不来上课不请假,消失几天没商量,你找那是你多事……
这一切的背后,都少了一份准则意识。作为社会化的人,就需要有一份社会化的准则。马斯洛认为,人类共有真、善、美、正义、欢乐等内在本性,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当上面的不和谐现象出现时,当事的学生多处在一种缺乏“自知”的状态,他们的意识里少一根“准则”的弦。
三、倾听和理解是师生沟通的法宝
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我们总想去改变一些学生,但似乎拿他没办法,甚至被他气得发疯。你可能试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威逼、恳求、发脾气;可常常碰壁,收效寥寥。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一个人是无法改变他人的,只有自己才能改变自己。我们无法改变学生,我们只能通过施加影响,促成他自己改变的意愿。
美国著名的沟通专家、医学博士马克?郭士顿在名作《只需倾听》中提到沟通,打了个生动的比方,“想象自己正在开车爬一个陡峭的山坡。车轮打滑了,没法抓牢地面,可你要是挂低速档,就能控制它。绝大多数人挂高速档,他们说服、鼓励,争论、敦促,他们让对方产生了抗拒的心理。”所以,要想把学生拉过来,我们的方法是倾听和理解。当心与心对接,我们能听到生命成长的声音。
沟通不仅仅是把话说出来,而是要让对方听进去。重要的不在于你告诉别人什么,而在于你让别人告诉你什么。
“学生打架了,脸红脖子粗,青筋暴跳,拳头挥得呜呜响。一米八的大高个对一米七的壮小子,场面紧张。”断喝一声,领到办公室。静静地观察,判断可能的惹事方。看喘着粗气,扭着脖子,倔强不屈的学生,老师不批评只笑问:你们平时处得不错的,怎么会打起来呢?只简单一问,便打开僵局。受委屈的一方刚才还横傲地拧着脖子,突然间哗哗哗眼泪横飞,连抹带摆沉痛诉说。又问一句:还想打吗?一方说不想了,一方说还要打。是啊,心中的气愤没有发泄出,早晚还是个事情。当然,最后双方握手言和。
学生与学生起争端,学生也有和老师顶撞起冲突的。
“上课玩核桃,咔咔响。老师轻触提醒,他倒炸毛了,横着眼睛,摆出挑战的样子。”
“上课乱坐,老师问一声,装没听见,还爆粗口。”
领到班主任面前,一律拧脖斜眼,摆一副桀骜不驯模样,仿佛在说“你能拿我怎么样”?此时,说教会引起反感,处罚更会激化矛盾。而倾听才是良方,听他们说事情的来龙去脉,听他们分析事情的是非曲直。学生在理解中,自然接受自己分析出来的结果,会主动向老师认错。
沟通的真谛不在于策略和技巧,而是与人建立起有意义的情感联系。
当你“深入倾听”,真正了解到人们是从哪儿来,并且关心他们的时候,他们就更愿意接受你的引领,去往你想让他们去的地方。
四、关注和信任是促进成长的良方
倾听和理解可以有效的指导问题,关注和信任则是促成学生自我成长的一剂良方。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是人的需要。满足了需要个体才能进入心理的自由状态,体现人的本质和价值,产生深刻的幸福感。
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常常会碰到一些问题学生。一个学生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要生出些是非来。发掘学生的积极面,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个典型学生,他体型高胖,鼓脸,枯眼,像一只斗鼠时时神态戒备,一惹就炸。喧闹、打斗、顶撞,典型“死猪不怕开水烫”。卫生值日也嫌累嫌脏,纠缠不休。开始接触时,真有些棘手。慢慢地,会发现他火花一闪的集体荣誉感,有次还主动捡地上的纸屑。依此,趁机让他做值日委员负些责任;就他的身材优势,奖励他任升旗手等。从扭捏抵抗到积极主动,他开始变化,表情不再总是紧绷着;心态也不再只是坚硬的;偶尔还表现出一点学习的积极性。后来,卫生值日不仅干最脏最累的活,同学缺席了,他都会代劳,简直换了一个人。他自己也说,以前老师只会找他的茬,而看不到他的好。现在他感受到了关注和信任。
还有个女学生,行为常常怪异。早读,她谈论问题;做操,她扭站着;讨论时,她又呆坐着。反正她总要表现得突兀。这样的学生,她到底在需要什么?她从小被父母捧在手心,是关注的中心。进到学校,中心感渐渐失落。加上学习习惯不好,能力一般,很难得到老师的肯定,同学的认可。所以,她便渐渐的,有意无意之间通过一些特异的行为来凸显自己。她的不守规,她的一些怪异,都只是为了被“看见”,希望引起关注罢了。我们要做的是发现她好的积极的一面,在肯定中慢慢地引导。
班级管理是对人的管理,需要心的对接。在心与心的对接中,发现、关注、引导,感受生命的成长。但是每一个问题的出现,都牵连着背后的因素,家庭的、学校的、社会的,有些复杂。改变,不是一个劝导或训诫所能完成的。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坚守和忍耐。
参考文献:
[1]常广伟.构建和谐班级管理,提升学生幸福感[J].中华少年,2017(09):284-285.
[2]郭发权.构建和谐班级文化促进学生自主成长[J].新课程导学,2016(3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