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思维成熟度的培养探究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第24期   作者:张莹莹
[导读] 全民素质化教育的当下,小学生的数学能力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
        张莹莹
        新疆昌吉市呼图壁县第四小学 新疆昌吉 831200
        摘要:全民素质化教育的当下,小学生的数学能力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越来越多的教师将数学教育的重心放在了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上,这有利于推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对未来升学、就业、思维能力的提升都很有帮助。因此这里就针对小学六年级数学思维成熟度的培养做研究,并提出相关意见。
        关键词:小学六年级数学;思维成熟度;培养途径
        引言:对于小学阶段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其已经具备一定的数学性思维能力,同时也能够自主思考并研究数学,因此这个阶段对于学生数学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显得至关重要。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既要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引导教学,也要注重对学生数学性思维的培养,并做科学合理的拓展。新课标教育改革以来,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就围绕着培养学生学科性素养来发展,对于数学教育,需要积极的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并让学生从中掌握数学推理以及判断能力。因此在对小学六年级学生进行数学教育时,要注重对学生思维成熟度的培训,并优化教学途径,推动学生高速化发展。
一、对于现阶段小学成熟程度检验几点思考
1.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
在数学课堂,要对“数量关系”有着明确的认识,特别是对教师而言,在教育教学中,对数学数量的概念理解应用非常广泛,需要教师有一个明确掌握,同时保障学生能够有效认识。这些数学性关系量词如速度、时间、路程、单价、数量、总价等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理解与区分,在具体数学教育中,若无法让学生准确区分并掌握数学关系,在后续教学中势必会造成影响,阻碍学生的发展。在目前的数学教学中,数量之间只要有关系,都是数量关系。常见的数学问题中会涉及到将单位“1”数量做相关量的对比。就比如说六月份用水量是五月份的两倍,这个条件就是六月份用水量与五月份用水量的数量关系,光看字面信息就可以看到五月份比六月份节约一半的用水,因此来推测,可以得知五月份的用水量×2=六月份的用水量,用数量单位做比较可以得出六月份用水量为2,五月份用水量为1,总得用水量为单位3,以此类推就可以获得相关数量单位间的倍数关系。
2.基本数学思想的掌握
到了小学六年级阶段,已经是小学知识的总结时期,因此在小学教学中会出现单位“1”的思想,单位“1”的建立也是一种思考方法的建立,很多时候会通过对于单位数量1的思考来获得一个对比标准,通过比对来获得数量的关系,这与五年级分数意义的认识又有了质的提高。不过总得来看,六年级阶段应用对分数的理解还有一些难度,其主要因素在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数学量的思考停留在具体的数量上,并没有将其看做一个单位“1”来思考,因此在六年级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中,需要注重数学思维的转换,这对学生后期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小学六年级数学思维成熟度的培养策略
1.创设科学化的情境锻炼学生数学思维
到了小学六年级阶段,学生在思维、创新、探索能力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同时随着课程难度的提升,相应的理论、概念、知识点也随之增多,对于知识的探究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将这些容易记混淆的内容进行科学化串联,从而帮助学生记忆与应用。因此,针对这样的情况,在具体的教学中,就可以借助具体的教学实践情境,通过情境带入的形式来锻炼学生思维,帮助学生理解,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就比如说在小学数学题型中有这样一道题,题的内容是给定一张纸,通过一定的方法裁剪规定大小的圆形,问这样大小的圆可以裁剪多少个?对于这样的题目学生可能第一时间会套用通用的公式来算,但不少学生在做的时候都会出现一些问题。

就拿个类似的题型来说,一个长度为40cm,宽度为10cm的纸板,要裁剪为直径为5cm的圆形,可以裁剪多少个。不少学生遇到这种题首先是计算圆的面积,然后算长方形的面积,用长方形面积除以圆的面积来获得个数,但这样算出来的结果很可能是一个错误答案,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学生没有仔细考题,没有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而在具体的讲解中教师会拿出一张纸来举例子,并通过剪刀来做具体的裁剪,发现在裁剪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边角料,而这些边角料的面积已经达到圆的面积,却不能裁剪成圆被利用,因此不少同学的解答其实是错误的。正确的解法应该是利用长方形的面积,除以一个边长为5cm的正方形的面积,这样获得的答案才是裁剪圆的数量,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才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性思维,推动学生发展。
2.基于多媒体训练学生数学思维
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让教育变得更加完善、具体,同时也有效提高学生的兴趣,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改革,让教学变得多样化、丰富化。在小学六年级的教学中,常常会出现比较复杂、抽象的应用题型,若单靠教师口头的讲解或者书面板书很难让学生理解内容,同时其中涉及到的理论概念也容易搞混淆,不利于学生学习。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对于那些抽象的内容,建立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具体概念、应用习题讲解中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授课,通过声音、动画、图片等形式将复杂、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直观化,有利于学生理解,提高学习效果。
就比如说,六年级图形与几何题型一直是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一些概念、理论抽象难懂,光靠教师来讲学生很难在脑海中形成印象,特别是对几何图形的拆分转换上,学生更难把握关键性信息,有时候教师会花很长时间来讲解,既影响教学效率,也不利于教学的发展。如课堂上将一个圆形以直径分割为两份,然后再将两个半圆以半径来进行多次的分割,当达到一定次数之后,再将其进行拼凑,而拼凑的形状成了矩形。而教师在课程中讲解时很难正确描述内容,同时学生也难以在脑海中形成争取的思维图形,导致理解下降。而这个时候教师若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利用三维模型做具体的拆分演示,学生将看到几何的变化过程,并通过拆分组合成矩形,学生的理解效果大大被提高,同时也利于学生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性思维。
3.在教学中多注意数学生活化的拓展
在小学的数学中,无论是哪一门功课,都离不开生活的奠基,在小学六年级的数学中,这一点更是如此。所以,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将数学知识和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
例如,在学习“简单统计”这一章节的内容时,老师可以先简单地讲解一下统计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对生活中一些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东西进行实际的统计练习,比方说“家庭成员喜爱的电视节目调查”、“社区老年人喜爱的运动项目”,或者是“班级男女同学的身高”等内容,都可以成为调查的对象,然后在数据整理的时候,老师可以帮助学生,根据教材上的介绍,选择一种适合自己数据的整理方法,这样,就可以顺势引出“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三种不同的数据表现方法,让学生在完善活动的趣味中,对学习进行展开,同时,对学生在这方面的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结束语:总的来说,数学是一门具有很强逻辑性、抽象性的学科,老师在进行教授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对于逻辑思维的培养,也要有所渗透,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成熟的思维体系,更好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来。
        参考文献:
1]刘锐.六年级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现状调查与提高策略[D].沈阳师范大学,2019.
[2]肖文忠.小议小学六年级数学复习策略[C]..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2018(三).:国家教师科研基金管理办公室,2018:148-149.
[3]赵保民.小学六年级数学家庭作业优化设计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
[4]王红玉.信息技术辅助下的小学数学思维教学模式研究[D].宁夏大学,2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