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梅娟
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华侨中学 广东 梅州 514100
摘要:男生对数学的喜爱程度要强过女生,更多的男生是出于自己的喜受来学习数学,相比而言,女生的就不那么乐观;在对数学学习的自信程度上,女生普遍要弱于男生,相当一部分女生对自己的数学成绩表示不满意;在课堂上女生能高度集中注意力,大部分女生的学习态度都比较认真,而男生的学习态度在整体上不及女生认真,在课堂上遇到干扰时容易分散注意力;在遇到难题时女生往往喜欢放弃,她们对同学和老师的依赖性更强,表现出较好的合作性;超过半数的女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很有压力,男生的压力要小于女生。
关键词:性别平等;数形结合;发散思维;逆向思维;预习;激发兴趣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十分重视妇女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妇女逐渐在经济、文化、社会、家庭等方面取得了独立地位。妇女响应“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号召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积极贡献。近年来我国男女受教育地机会平等,女性受教育的权利也得到保障。
一、为什么要推行性别平等教育研究
从1994年开始我国开始了数学学习的性别差异研究,所以国内数学学习性别差异研究到现在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也在不断发展和改进中。未解决的或尚未触及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造成男、女生数学学习性别差异的主要因素以及如何在教学中通过一些策略来缩小这种差异的问题。
从1999年开始,女生在所有重要方面得到的教师评价都赶上或超过了男生,女生在所有主要的学科领域里都赶上或超过了男生。但是在农村高中,文科班女生人满为患,理科班却寥寥无几。然而大城市重点中学高中理科班的学霸妹子们,她们学习非常刻苦、天赋也高,数理化成绩完全不弱。本课题从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和提高女生的三大数学能力、激发兴趣方面来推行男女平等教育,实现教育公平。
二、目前教学中性别平等的现状
在教材方面:义务教育阶段女性形象出现的次数和频率要远远低于男性形象,对于女性在历史上的活动和贡献,教材往往略而不谈。有些教材的插图中描述母亲在厨房做饭,而父亲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口中叼着烟斗,悠闲地看报纸,这种人为的性别角色分工观念通过教材过早地影响着年幼的一代。教材内容所显现出来的这种性别偏见既是教育性别不平等的表现又是影响教育性别不平等的因素。
在教师方面:教师的性別平等意识比较欠缺,在教学过程中会无意识地暴露出性別偏见的倾向。大部分教师有着和社会一致的看法,他们认为女生应保持安静、比较顺从,易于控制,是被动的学习者,而男生则应有主见,更有竞争性,具有积极主动的精神。教师很可能叫男生去完成需要到教室外去做的任务。在对学生的教育评价上,教师们普遍认为,男生逻辑思维能力强,而女生更善于机械记忆;男生反应机敏而女生比较古板;男生爱玩、乐于思考而女生对感性、形象的东西更感兴趣;男生追求成功的感觉而女生学习凭兴趣、功利性强等等。这种评价对于女生来说是不公平的,抹杀了女生的个性,也不符合所有的真实。
在学生方面:男生对数学的喜爱程度要强过女生,更多的男生是出于自己的喜受来学习数学,相比而言,女生的就不那么乐观;在对数学学习的自信程度上,女生普遍要弱于男生,相当一部分女生对自己的数学成绩表示不满意;在课堂上女生能高度集中注意力,大部分女生的学习态度都比较认真,而男生的学习态度在整体上不及女生认真,在课堂上遇到干扰时容易分散注意力;在遇到难题时女生往往喜欢放弃,她们对同学和老师的依赖性更强,表现出较好的合作性;超过半数的女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很有压力,男生的压力要小于女生。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际数学、科学学习研究趋势(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TMs)对34个国家的数学成绩调查显示,数学成绩的性别差异的水平与各国不同的性别角色定位有关。美国权威学术杂志《科学》上刊登了一则跨文化研究的报告,显示越是性别比较平等的国家,两性之间的数学差异也越小这些跨时间、跨地域的研究表明,数学、科学成绩的性别差异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因素有关。
李芳,贾林样对“男女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差异”进行了两年多的调查研究,指出:男生空间能力强,但对数学成绩并无显著影响。在整个初中阶段数学成绩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高一、高二年级男女生的数学成绩则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优于女生其产生的原因他认为是由于男女生记忆与思维方式的差异
四、在高中课堂中推行性别平等教育的策略
① 在立体几何、解析几何、三角函数、空间向量的教学中采用图形教学策略
在高二级学习立体几何中我们发现:男生的思考空间较为广阔,思考到空间图形的各种位置,各种变化,大胆想象,因而对问题的设想较为全面,因而立体几何学习起来较为轻松;而女同学则思维较为单纯,变化模式较为少,因而对空间图形的位置、形状的想象较为模糊,往往忽略线段、图形的某些非正常位置关系,跳不出平面问题的想象,导致解题失误,这就是造成许多女同学立体几何学习困难的原因. 因此在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空间向量的教学中可尽可能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图形和常用模型来减小女生在学习与图像相关中的困难。
.jpg)
数学图形是逻辑思维的形象化,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有效载体。针对女生在自然观察智力和视觉空间智力上有一定的优势。
②在函数的定义域、解三角函数、解不等式中、平面解析几何中培养发散思维策略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形式,它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有利于克服女生维呆板、思路多年来狭窄的性格缺点。因此采用训练发散思维的好办法“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思”。
.jpg)
从中我们发现男同学的思维较广,除了一题多解之外,还会将问题的条件一一更改、添加、删减,一道题目延伸、演变成多道题目,多个问题,多种形式,多种变化;而多数女同学则在题目条件的创设,改造方面变化较少,条件的添加、删减的变化较少,发散思维的能力较弱。我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对多数男生注意的问题进行拓展,甚至是改变题目的各类条件,让同学们跟着相应的思考、变通,达到创设环境、创设题目的目的,从而引导学生解题从多方位、多角度思考
③在课堂预习方面的指导学生中提高运算能力策略
女生受生理、心理等因素影响,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相对要差一些,对问题的反应速度也慢一些。因此,要提高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数学能力,课前的预习至关重要。
例如在“对数的计算”这一节的预习中我向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将一张报纸对折64次,请你估计一下它的厚度(一张报纸的厚度约为0.1毫米)。预习对数的计算,计算一下结果,你将会瞠目结舌。事后,有个学生说,这个问题太诱人了,怀着浓厚的兴趣,在一种无形的力量的驱动下,我预习了新课,而且很快地掌握了,验算的结果让我大吃一惊,数学真奇妙。
又如:在讲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之前,我留下的问题是在古印度,有个名叫西萨的人,发明了国际象棋,当时的印度国王大为赞赏,对他说:我可以满足你的任何要求。西萨说:请给我棋盘的64个方格上,第一格放1粒小麦,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往后每一格都是前一格的两倍,直至第64格。国王令宫廷数学家计算,结果出来后,国王大吃一惊。为什么呢?
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女生课前的预习,编制预习习提纲,要求通过预习对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便于听课时有的放矢,易于突破难点。认真预习,还可以改变心理状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因此,要求女生强化课前预习,“笨鸟先飞”。
④在函数概念、反证法、概念中采用逆向思维策略
经调查及观察我们发现男学生的应变能力较强,新旧知识联系较广、较为灵活、解题思路较为形式多样,而大部分女生则只能套用基本的理论及原理或者是参考例题的各类题型进行解答,对号入座,解题的思路较为狭窄,较为缺乏具体应用的开拓性.
例:假设现有四个数,任取三数之和分别为50、70、81、90,求这四个数。
分析:这类题目由于题设已知条件少,这时突破常规的逆向解题思维就易于找到问题突破口,既然任取三数之和给出,那么我们就逆向分析题设条件,设四数之和为,然后找出题设条件之间的关系,该题目就迎刃而解。
解:设四数之和为x,那么根据题设条件可知
则四个数分别为7、16、27、47
女生在思维方面常表现为:多常规思维而少非常规思维,多正向思维而少逆向思维,对概念、规律和例题,女生往往习惯于从正面看,正面想,正面用,形成一种思维走势。这种思维走势,对解死题、陈题和同类问题是有法可依,有路可循,能够解决的,是种正迁移,但对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创造性则十分不利。
⑤在课堂活动与数学竞赛中激发兴趣策略
在浩瀚的数学海洋中,有无数朵妙趣横生的浪花。就中学数学而言,只要注重挖掘,也会发现不少题材。
例如:在讲有理数时,可插入数学王子高斯巧算“1+2+3+4+…+100”的故事;在讲等比数列时,可用古印度国王麦子奖励世界象棋发明者的趣事作为开头引入课题;又如著名的“黄金分割”不仅揭示了线段比例关系的和谐它也在音乐、美术、建筑、医学、生物学及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此外,更有数学家用笔“算”出海王星的奇迹,也有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的伟大创举。
当然,女生在数学学习上也有其优势,如在运算能力方面,规范性强,准确率高,尽管运算速度偏慢、技巧性不强,思维模式较为稳定,学习态度较好等。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女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扬女学生的优点:她们学习认真、思维仔细,计算准确,字迹清晰,教师要保护和利用这些长处,给她们更多的成功机会。采用表扬为主的激励制度,激发她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在她们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多给她们设计一些台阶,降低思维的难度,让她们拾阶而上获得成功。打破人们印象中的“女生理科不行”,而是“女生理科行,文科更是超级行”。
参考文献:
[1] 陈莉.教师的学科性别差异观念与差别对待[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2] 郑新蓉.性别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 周小李.我国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上海教育科研,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