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析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第24期   作者:陆游
[导读] 数学是一门相对抽象、更加理性的一门学科,
        陆游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仙林学校小学部 210023
        摘要:数学是一门相对抽象、更加理性的一门学科,在小学教学阶段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有着很深的影响。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学方式根据时代发展不断更新。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掌握适应社会进步和自身发展的基本数学知识。数形结合作为新型教学方式,以形助教,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数学知识。本文将针对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解题的运用进行简要探讨,希望可以促进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和发展。
关键词:数形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

        在新时期发展下,小学数学教学开始不断改革与革新。数学作为重要的基础学科,引入数形结合思想进行教学,能够充分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知识,对小学生的学习思维进行指导与培养。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不断地联系数形结合思想,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一、利用数形结合理解数学理论
        小学阶段是学生构建数学体系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接受大量数学理论的阶段。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的过程中,会经历大致三个阶段:概念的形成、概念的理解、概念的应用。但是数学理论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比如自然数、分数、集旋转、立方体体积等等,这些数学理念对于小学生而言存在较大的理解困难。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数学理论相对而言比较浅显,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需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深层理解。尤其针对理论性较强的章节,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转变课堂上的教学方式,将数形结合思想与抽象理论进行充分结合,将抽象的理论直观化、具体化,便于加深学生对数学理论的理解与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小学生的学习自信心[1]。
        以“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章节为例,教师可以用经典的“分蛋糕”问题来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例如,教师提问,5个人分一整个蛋糕,每个人能分到多少呢?8个人分的时候每人又能分多少呢?教师可在课前准备用硬纸板制作“假蛋糕”,或者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演示,在学习过程中可先让学生进行合理化猜想,然后教师可以请学生上前,亲自动手操作,利用教具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5人分的时候要将蛋糕五等分,每个人会分到的蛋糕,利用等分蛋糕这一概念引入分数的学习。通过多媒体图形演示或教具展示,可让学生直观理解分数的概念和平均分配意义,进而更好地导入分数学习。教师通过利用数形结合形式进行教学,将学生带入到问题情境,让学生基于现实进行教学联系,促进学生对数学理念的学习,进而进一步达到提升成绩的教学目的。
二、利用数形结合进行立体思考
        相比数学语言来说,图形解题有着一定的优越性,这体现在它的直观性和形象性特征上。但是由于小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尚未成熟,在解答需要立体想象的问题会稍显困难,对于小学年龄段的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2]。因此,教师可利用数形结合方式,将这一难懂的数学模型直观化,方便学生直接观察和学习,有效帮助小学生总结图形性质。引导学生有效探索内在联系,挖掘立体图形内在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表面涂色的正方体”为例,一个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每条棱平均分场三份,能切成多少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每个小正方形有几面涂色?教师可在对媒体教学设备上进行动画展示,首先数三个面被涂色的小正方形,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位于顶点处,所以固定是8个,再数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每个面有4个两面涂色的小正方形,减去两个面公用的,一共是12个,最后计算一面涂色的小正方形,每个面有一个,乘以正方形的六个面,得出最终结果,教师根据这一基础图形引导出两面涂色公式a=12(n-2),以及一面涂色公式b=6(n-2)2。根据这一基础图形,教师可带领学生将正方体的每条棱进行更多次的平分,进而利用数形结合思想验证公式的准确性。教师利用数形结合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多维度思考,将已学的平面图形知识升华到立体图形当中,在拓宽学生思考问题维度的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深度,进而引导学生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答数学知识。
三、利用数形结合思考生活实例
        数形结合思想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理解能力,小学数学教师要克服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书本知识与现实问题中的数形结合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引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还处于对生活事物高度感兴趣的阶段,教师应利用学生心理特点,将生活情景带入到应用题当中,让学生在学习中结合自身体验,从而与学生的兴趣点产生共鸣,进而引导学生对接下的数学学习保持高度兴趣。
        以“比例”一课为例,教师利用教具呈现长10厘米、宽5厘米和长20厘米、宽10厘米的两个长方形,让学生比较两个长方形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第二个图形是根据第一个图形放大后得到的,呈现二倍关系。教师可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进一步讲解。例如,学校里有一个长30米,宽20米的长方形花坛,将其长、宽各放大两倍后各是多少米,缩小为原来的二分之一,长、宽会发生什么样变化?面积又能发生什么变化。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展示长、宽放大和缩小后形成的关系,然后进一步让学生计算面积,观察与原来相比扩大或缩小多少倍。这种将数学带入到生活中的例子,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的作用。生活化的问题往往有生活中的实例,不仅具有可操作性,而且能将知识与实物相结合,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放大与缩小的直接关系。教师也可让学生在课下找一找身边进行放大或缩小后,经常被人们使用的物品,例如地图、地球仪等,并带领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我们能在一张小小的地图里看到我国全部的领土。若学生回答的答案是按比例缩小,那么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地图是按多少比例进行缩小的[3]。地图是生活中常见的东西,也是包含了一定数学知识,这种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减轻了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负担,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起到促进作用。数形结合思想在生活中很常见,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从而不断提高其数学涵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不仅能够带动学生进入到生活场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能促进学生进行立体思维的形成,对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效率起到很大帮助。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不仅符合数学学科新的教学理念与要求,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结合数形结合教学方法,将数形结合思想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
参考文献:
[1]贡效波.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浅析[J].读写算,2020(27):62.
[2]薛松.探讨“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2020(26):88.
[3]王武林.“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中段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分析[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07):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