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知识迁移能力提高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实效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第24期   作者:杨彩霞
[导读] 高考的改革工作已经进行了很多年了
        杨彩霞
        广东省肇庆市实验中学 广东 肇庆 526100
        摘要:高考的改革工作已经进行了很多年了,改革过程中,大部分的高三教师表示地理复习的实施难度很大,复习课的开展已经成为了高三地理教学改革工作的一大难点问题。在高三二轮复习时,涉及到了很多的地理基础概念、基本原理等,如果教师采用以往的方法开展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就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让学生学习起来更难,所以,教师还必须转变自己的教学思路,比如关注学生知识迁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等。
        关键词:知识迁移;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引言: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工作的开展,对于学生地理基础知识的巩固以及已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提升等都非常有帮助,但是在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工作的实际开展过程中,依然存在有工作理念教学方式不合理、学生无法融入复习过程等问题,对此,必须通过有效的对策发挥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的实际价值,促进学生地理解题能力的提升。
        1.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开展现状
        高三二轮复习工作主要是对已学的知识进行梳理与巩固,主要学习任务是:构建已学知识的网络框架,巩固基础,强化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但是很多教师在实施高三二轮复习时,往往不知道应该如何开展,复习工作开展方式陈旧古板,学生也认为复习课的梳理知识都是自己已经学习过的,并不重视,教师也经常感觉到教学实施起来十分困难,导致复习课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成果不理想。
         教学理念较为落后
        从目前高三二轮复习工作实施的现状来看,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较低,导致这一现状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教师教学理念较为落后,在教学时无法引起学生关注和集中注意力,最终使得复习效率不佳。当教师教学观念比较落后时,在高三二轮复习工作开展中如果学生遇到了难懂的问题,教师只会根据传统应试要求去教学,最终导致复习质量不佳。况且,有些教师没有创新意识,在高三二轮复习工作开展中喜欢用传统方法,再加上地理知识本就比较抽象,枯燥的讲解缺乏生动性,必须要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到目前为止,依然有少数教师认为地理学科不需要高效实践,只需在课堂上传授理论知识,对基本原理、概念、地理规律等死记硬背就可以了,这种想法阻碍了学生融入课堂,也只会让不喜欢地理学科的学生更加避而远之。
         学生无法融入课堂
        有的高三学生由于学业繁重,出现了厌学情绪,他们把地理当成是一种学习负担,在学习中无论教师如何催促和监督,也不会去学习,甚至会越来越讨厌地理这门学科。特别是一部分基础比较差的的学生,当他们在面对地理问题时感到的是茫然,学习起来会感觉十分费力,付出的努力和所得成反比,渐渐的就开始反感地理。其实,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知误区不单单在实践上,在理论、概念等教学时,学生就无法深入的了解,理论作为地理学科的基础,如果学生无法全面熟悉和掌握,复习课的质量自然不理想,教师就应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兴趣和动力。
        2.知识迁移能力培养概述
        知识迁移能力是指学生能够通过已学的知识,或者新的知识,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近年来,高考对于主干知识的考察内容并没有什么改变,但是考察的核心出现了一定的改变,逐渐开始考察学生的知识立意向能力,因此就需要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具备全面的地理知识结构与灵活运用地理基础知识概念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在进行高三二轮复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联想,培养学生知识联想的能力,这一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复习课与新课教学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学生对教学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印象,已经能够理解与掌握。复习课开展的目的就在于发现学生的知识漏洞,进行补充讲解,使学生的知识更加的牢固。

通过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可以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的完善,发现已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会应用已学知识之间的关联性,解决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
3.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策略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进行的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的地理基础知识、概念以及解题思路对新问题进行思考。有了一轮复习的基础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理的基础知识、概念等,教师针对第一轮复习中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深入研究。对课本中一些比较典型的例题以及近年高考常出现的习题形式等进行集中训练,扎实基础,稳步提升。
         词语引导
         词语引导是日常教学中最容易实现的也是最有效的引导方式,即教师通过特定的语言表述来实现对知识的迁移。如在复习完三门峡水库的修建对其上游局部地区土壤盐渍化形成的影响后,教师可抛出问题:“比较分析三门峡水库的修建和长江三峡大坝的修建对其上游土壤产生的影响。”学生自然地就会结合盐溃化形成的条件,去比较这两个区域的自然和人文条件的异同并最终得出结论。整个对比分析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盐渍化成因的理解,而且将理论知识提升到了综合运用的高度。能用于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词语还有很多,如假设、如果、概括、解释、区别、比较、联系、分析、归纳、评价、运用资料、结合实例、举例说明等等。
         思维导图引导
         思维导图是一种调动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工具,它的教学方式十分简单但是教学效果十分显著,思维导图又被叫做心智导图,是由一为英国学者Tony Buzan提出的。思维导图是通过图解的形式将教学内容呈现出来,实现图片与文字的结合,将事物之间存在的联系呈现在学生眼前。比如将主题与与之相应的颜色或者图片结合起来,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思维。按照人体大脑记忆的规律,利用图片展示的方式,展示出地理问题信息。在进行地理问题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发现问题信息中与图形结合的重合点,将问题信息与图形有机的结合起来。借助这个思维导图教师可以从容地开展丰富多样的迁移引导活动,这种引导直观、简单易行且不失条理性和逻辑性。
         激发“矛盾”引导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制造“矛盾”,借助“矛盾"引导学生迁移运用所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每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都会因为观察问题的角度、分析问题的过程和综合处理信息能力上的差异得出不同的答案,此时教师就可抓住这些差异开展知识迁移的引导工作。如在复习影响人口分布的区位因素时,教师可先提间:“从地形的特点考虑,世界人口的分布有什么基本特点?”学生回答:“集中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和沿海地区。”教师接着提出相矛盾的问题:“为什么西西伯利亚平原、亚马孙平原和墨西哥沿海地区人口稀少?”从而把地形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迁移到气候因素上。
        结束语:同一题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做出不同的解答,允许同一道题出现不同的解法,产生不同的思维角度,这才是复习课的教学中应当实现的效果。因此,教师在高三二轮复习中要加强对于学生多样化思维能力的培养,这能让学生在今后的课程学习中受益。
        参考文献:
        [1]李明学.谈高三地理复习课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J].中国农村教育,2020(14):100-101.
        [2]詹传菊.核心素养下的高三地理有效复习策略初探[C].教育理论研究(第七辑).: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141.
        [3]叶先进.基于新课标的高三地理精准复习探析——以“地球的运动”二轮专题复习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05):60-6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