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第24期   作者:唐霞
[导读]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健康的理解更加全面,
        唐霞
        (遵义市汇川区第三小学,贵州遵义,563000)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健康的理解更加全面,其中心理健康则是衡量一个人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培育的关键时期,班级则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因此,班主任有必要从学生的健康成长出发,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班级管理工作之中。本文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出发,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的意义,并探究相应的教学管理方法,以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所借鉴。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班级管理;运用方法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导致人们的心理环境越来越复杂,其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隐患也越来越多。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育的萌芽阶段,需要科学合理的引导和支持。班集体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班主任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扮演着主导性的角色,而班级环境氛围、班主任的能力与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环境。因此,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有必要从现代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小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出发,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的意义
        班级管理是教师基于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相应的管理措施,营造健康的班级环境,促使学生健康成长的一种管理方式。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科学合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有利于帮助小学生解答成长的困惑,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着诸多困惑,而由于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很难自己找到解答这些困惑的方法,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心理障碍。例如高段在学习中遇到瓶颈,在挫折中缺乏自我调整的能力,失去学习自信;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情绪波动很大,缺乏科学调控情绪的能力等等。针对此,班主任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提供心理支撑,促使学生逐渐走出心理困境,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获得一个快乐、健康的童年生活。
        其次,有利于提升班级凝聚力,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一个具有凝聚力的班集体是落实班级管理各项工作的基本前提,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由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而导致的班级活动无法有序进行的案例十分常见,如学生之间关系紧张;学生对班级管理制度不认可,常常破坏规则;小团体之间相互冲突等等。针对此,班主任应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学生情绪,协调学生关系,提升学生集体意识,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班级活动,支持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最后,有利于提升学生对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程度,推动教育目标的落实。班级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但是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一些学生不愿学、不会学等问题影响着教育教学目标的落实,而这其中涉及着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例如学生的自控能力差,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无法正确面对学习中的挫折,自暴自弃等等;与科任教师的关系紧张,缺乏真诚主动的沟通等等。针对此,班主任应合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针对学生在成长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完善教育教学目标,提升学生自我调整的意识和能力,进而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水平。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方法
        (一)深入分析学生主体,制定科学合理的心理教育计划
        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应注重对学生年龄特点的剖析,并结合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进行摸底,进而制定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例如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可以通过日常观察、专业心理评估、问卷调查、家长报告等方式,掌握困扰学生的成长烦恼,分析学生情绪行为中存在的问题。重点针对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展开个性化指导,着重分析学生情绪问题、沉迷电子产品或行为偏差等背后的心理原因,检测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可能存在长期性和隐蔽性,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隐患制定长期教育管理计划。
        (二)开展针对性心理教育课程,帮助学生做好自我调适
        随着年龄的不断成长,学生所面对的心理问题也逐渐复杂,如缺乏自主性和自律性,在面对环境变化时出现焦虑、紧张、恐惧、心情低落等,还有一些行为问题,如注意力不集中,作息不规律、长时间玩游戏等。针对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构建,通过专业系统的心理教育,促使学生调整情绪,规范自身行为。例如在《自主选择课余生活》一课的设计中,教师一方面通过为学生创造自由宽松的讨论、思考环境,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另一方面强调学生制定科学的课余生活计划,并通过自律和他律落实计划,提升学生规范自我、管理自我的能力。
        (三)协调班级关系,引导学生在和谐的班级氛围中健康成长
        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心理环境建构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注重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构建,让学生在和谐融洽的人交流中感受温暖,缓解心理压力,提升参与班集体的主动性。例如班主任应注重与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利用评语、寄语以及面对面沟通等方式,拉近与学生的关系,提高学生对班主任的理解与认可;定期开展主题班会,引导学生认识到集体的价值,并从集体利益出发讨论班级管理工作,促使学生从个人主义的狭隘中跳出来,在班集体中找到自我价值,并主动优化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共同打造和谐的班级氛围,为自身的心理健康创造环境。
        (四)优化班级管理制度,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制度是班级管理的重要保障,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应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完善管理制度体系,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障碍,引导学生的心理构建。例如班主任应通过与学生的共同讨论,建立申诉制度,即定期展开班级活动,引导学生用语言、文字倾诉心声,以供大家讨论,并给出解决方法;健全心理科普、健康宣传制度规范,例如在《主动拒绝烟酒和毒品》一课的学习中,班主任可以通过制度管理,引导学生轮流值日,科普烟酒、毒品对青少年成长的危害,并做好心理科学知识的宣传,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五)组织班级活动,提升学生对班集体的认可度
        在小学高段教学中,班主任应根据青少年心理、生理发展的特殊规律,充分利用学生进入青春期这一过程中呈现的年龄特点,激发学生开展自我教育,提升其对集体的认识和理解。例如班主任可以定期组织活泼有趣的班集体活动,在活动中渗透“自学、自理、自强、自律”的理念,引导学生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并在自我教育中更好地融入班集体。
        总之,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环节。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开展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工作,对于学生的成长、班集体的管理以及教学目标的落实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班主任应加强实践探究,多角度探究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为学生的心理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段小军.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班级管理的方式探究[J].教育革新,2020(06):7.
[2]孙永青.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13):121-122.

作者简介:唐霞(1981.11-),女,汉族,贵州遵义人,遵义市汇川区第三小学教师,研究方向:班级管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