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经纬
乌鲁木齐市第六十三小学 830000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音乐课程得到了重视,需要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小学低段音乐教学要把握学生的特点,改变音乐学习的状态,可以应用体态律动增加音乐学习的趣味性,提高音乐课堂的活跃性,以此让音乐学习变成学生的主动需要,同时也将音乐核心素养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以此来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介绍了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应用体态律动的意义和策略,并以素质教育为标准提出了应用体态律动的注意事项,希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音乐;低段;体态律动;探究与应用
前言:体态律动是音乐感受下的肢体动作,是对音乐节奏和情感体会下的个人表达的一种方式。传统的小学低段音乐课程中,教学注重音乐知识的讲解和练习,忽视了小学生认知不足的情况,也没有重视低段学生音乐下感受的引导,教学都是以枯燥的学习和练习为主,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不强,节奏和旋律教学都没有得到落实。鉴于此,教师应重视体态律动在教学中的应用,改变教学状态,让学生有愉悦的感受和体会,并能参与到音乐学习中,培养音乐学习兴趣。
一、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应用体态律动的意义
(一)激发音乐学习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对于能够参与的活动有较高的兴趣,特别低段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不强,知识学习受个人兴趣的指导。体态律动的应用可以让音乐课程变成有行为参与的活动[1]。这在形式上符合兴趣喜好,也就可以激发音乐学习兴趣,让接受式的学习变成主动的实践感受。音乐课程中的体态律动让音乐感受、表现可以有肢体动作,可以减少低段小学生对于陌生知识的抵触,形成趣味化的课堂环境,音乐学习变得轻松,带有热情,可以培养音乐鉴赏和表现的兴趣。
(二)培养音乐学习技能
体态律动的应用可以让音乐学习脱离简单的知识讲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感受音乐魅力,在学习中感受节奏和情感,并做出肢体语言的描述。由此来看,体态律动能够培养学习技能,使其加深知识认识,完成体验式的学习吸收。在音乐教学中的体态律动能够增加学生在知识学习中的思维活跃性,子啊理解知识的前提下做表演等行为,音乐学习技能也就能够获得养成。
(三)提高音乐表现能力
在音乐素养的培养中,音乐表现能力是音乐知识学习理解下个人音乐文化和艺术理解的直观展现,而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呈现出单一性的演唱教学,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过于单一,所以音乐表现能力也就无法得到建立。同时单一性演唱教学下,低段学生在其中的参与性也不高,学习理解容易产生一定的不足,应用体态律动可以改变学习感受,为音乐表现提供方法和空间,素养的培养也就得到了落实。
二、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应用体态律动的策略
(一)应用体态律动引导感受音乐节奏
节奏教学是小学低段音乐教学的核心内容,除了基础知识的教学,应让学生有具体地感受和体会。教师可以应用体态律动,在音乐聆听中引导感受下的音乐节奏表现,将节奏教学变成可感受的实践行为,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以此保证音乐节奏感的培养。
比如在《迎新春》的教学中,在播放新春节奏的过程中让学生去打节拍,通过实践性的体态行为将其中的节奏律动表现出来,可以保证节奏教学的效果。
(二)应用体态律动引导理解音乐知识
低段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以音乐认识和基础知识为主,但是受认知基础的影响,很多学生无法有效理解音乐知识。课堂中可以应用体态律动改变知识呈现的方式,鼓励学生做视唱、打节奏,从而理解基础知识,将理论知识变成自身的音乐技能。比如,在《藏猫猫》的教学中,采取边唱边打节奏的方式开展教学练习,使体态律动有效开展,并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有效理解和认识。
(三)应用体态律动引导音乐审美鉴赏
低段音乐教学中,音乐审美鉴赏开展较为困难,学生没有专业的知识,也就无法完成体会认识[2]。教师要改变音乐审美的方式,将体态律动作为审美鉴赏的方式,以学生在聆听音乐下的体态律动作为审美表达,增加音乐学习的趣味性,也让学生能够完成音乐知识的理解。比如,在《音乐中的动物》教学中,通过播放音乐,让学生做动物的描述,将感受认识和声音结合,使英语审美得到开展,也帮助学生完成音乐知识的理解。
(四)应用体态律动引导音乐行为表现
应用体态律动培养音乐表现能力的方法上,需要尊重学生自主需求,在课堂中预留体态律动的表演时间,并组织学生之间制作交互和讨论,将个人体态律动变成音乐表现的一种形式,增加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使个人音乐喜好得到展现,并在教学中培养音乐表现能力,使学生能够有音乐兴趣的养成。
三、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应用体态律动的注意事项
体态律动虽然可以提高小学低段音乐教学的质量,使学生得到综合能力和音乐素养的成长,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要注意开展时间,完善应用时机,建立开放氛围,保证体态律动应用的效果,也保证音乐教学的质量。体态律动是促进学生音乐学习的一种方式,而不是音乐课程的知识内容[3]。所以在应用时间上要保证学生的参与和感受,更要保证音乐教学的质量,不能让体态律动影响音乐知识的理解,需要建立合理应用的时间,保证教学效果。体态律动是音乐感受下的自身行为,在应用中要注意应用的时机,要保证学生有所感受,不能将体态律动作为硬性的活动内容,使学生在体态律动中有音乐感受和体会的展现,促进音乐知识的理解学习。在低段音乐课堂中的体态律动开展要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尊重个性化的音乐理解,在旋律下的动作应给予理解,以此建立开放范围,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体态律动中做音乐感受和表现,保证体态律动应用中学生的主动参与。
结论:总而言之,体态律动的应用改变了小学低段音乐教学的环境,让学生有参与音乐学习的意识,并能够在学习中感受快乐,有个人思想的深入,同时也让音乐需求、表现、情感、文化的素养进行了渗透,培养了音乐学习兴趣和个人艺术品质。而在应用过程中,要注意低段学生体态律动的行为指导,将一些优美的动作教授给学生,提升体态律动下的情感感受,丰富音乐感受下的美育落实,让学生的艺术品质能够得到综合性的成长。
参考文献:
[1]任那那.探讨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2020(43):103.
[2]王艳艳.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的实践研究[J].读写算,2020(24):118.
[3]唐瑜.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体态律动教学法的作用与意义[J].艺术评鉴,2020(14):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