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小学体育社团融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第24期   作者:林有德
[导读] 随着教育的发展,小学体育教学需要将培养核心素养作为主要目标,
        林有德
        将乐县杨时小学   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  
        摘要:随着教育的发展,小学体育教学需要将培养核心素养作为主要目标,而在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将学生作为主体,并从体育课程出发,使体育情感、技能和意识的素养可以得到内化。小学体育社团的开展能够让学生的体育兴趣得到发展,并让教学的开展走进生活,可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让体育技能学习、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得到融合,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在体育教学下的全面发展,有终身体育意识的建立。
关键词:小学体育社团;核心素养;培养

前言:小学阶段是学生认知建立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而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现在的小学生自主意识较强,有自己的想法和兴趣。在此情况下的社团建设得到了发展,主要以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生兴趣喜好的学科为主,让教学的开展可以走进学生的认识。其中体育社团的开展可以融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保证体育技能的提升,有体育精神和意识的成长。但是作用的发挥需要教师在社团的建设和活动开展中做好指导,以此保证体育教学效果。
一、小学开展体育社团活动的重要性
        核心素养的提出是让教学的开展从个人品格和能力出发,以学科知识带动综合素质的发展。传统的知识传递并不能满足核心素养培养,需要保证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让学习过程中有个人行为和思想的成长。在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中需要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的融合,采取整体培养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获得素养的认识和能力养成。在此情况下的体育社团活动也就成为培养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1]。第一,体育社团的开展能够让学生的体育兴趣得到发展,建立个人体育行为习惯,这对于体育技能的提升较为重要。而且社会活动的开展中保证了体育运动的行为,让体育感受在课程学习基础上增加了生活实践,有注意体育运动意识的成长。第二,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能够增加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感受,有体育技能理解的交流,更有相互之间的竞争,这对于学生体育技能的提升和健康意识的养成有推动作用。社团活动不同于课程教学和课间活动,是有共同兴趣学生的快乐体育活动,所以在活动中作交流互动,也就能够实现体育技能的提升。第三,小学阶段的体育社团活动会使学生感受成长,体会体育带来的身体改变,这对于现代学生的兴趣喜好改变有所帮助,减少沉迷手机的情况,有助于体育健康意识的型号曾,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二、体育社团与培养核心素养的关系
        从小学体育社团活动的重要性开展看出,体育社团有利于将体育核心素养变成具体的内容,社团活动的有效开展能够让学生在其中更好的感受体育运动所带来的情啊和思想,有助于技能的提升、意识的建立和素质的提升,使培养体育核心素养的有效方式。关系的维系需要教学的实践,小学体育教师应重视体育社团活动的设计和开展,以此让核心素养的培养得到有效开展,使小学生有身体素质和终身体育意识的成长。


三、小学体育社会融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小学生处于认知和获取的年龄,体育社团融合培养核心素养需要教师在其中做好把控,加强管理、丰富类型、组织活动,以保证体育社团的有效开展,也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加强体育社团管理
        体育社团是学生为核心,使课余活动下的兴趣团体,但是小学生的年龄小,能够参与到社团活动中,却缺乏保证社团发展和活动组织的能力。要发挥体育社团融合培养素养的作用,需要做出针对性地管理设计[2]。因此,小学的体育社团管理中,教师要做好管理,维持社团的自愿性和公平性,保证体育社团的纯粹性质,让其中的学生对体育有兴趣,并能做相互的帮助和学习,使体育社团的形式被接受。在体育社团的管理中除了社团人员和制度的制定,更重要的是社团体育活动的组织,教师在其中要发挥优势,寻找场地和时间,使社团活动的开展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开展周期性的体育锻炼,从而保证体育社团的活力,避免形式化的情况发生。
(二)丰富体育社团类型
        体育社团融合核心素养培养中要保证学生在其中的兴趣发展,只有学生进行主动地参与才能保证社团的作用。因此,在体育社团的建设中要关注到学生的体育兴趣差异和实际校园条件,丰富体育社团的类型,使学生有参与社团的意识,并在社团活动中主动参与。比如成立跑步、足球、篮球、健美操等多种体育社团,让学生有选择的机会,针对自己的喜好选择社团。体育社团类型的丰富可以保证学生的个人兴趣得到发展,让体育活动有特长和意识反向的发展,对于体育技能和健康意识的素养培养都有帮助。针对小学生个人喜好容易变换的情况,在体育社团组织中应采取宽松的入团和退团制度,让学生能够有一定的感受,寻找自己真正的体育兴趣。体育社团中学生有兴趣的保证,社团体育活动的开展就会顺利地开展,达成锻炼身体素质,培养运动能力[3]。
(三)组织体育社团活动
        体育社团活动是实现培养体育素养的直接方法,而在组织上要注重小学生的感受和体会,并保证社团活动有章程和结构,以此保证体育素养培养的效果。小学社团活动的组织应以兴趣养成为主,在同一社团内建立分组,开展竞争,并在形式上加强合作,使学生之间能够有所配合,提高社团活动开展的意义,增加教学效果。同时在社团活动的组织中要有活动总结的步骤,让学生谈活动感受,在心理和活动上有哪些诉求,期望活动应做哪些改变,以此抓紧优化社团活动,保证学生在其中的感受;也组织活动中体育锻炼下技能的分享,让活动的开展能够提高体育能力,保证体育核心下能力和意识的建立。
结论:总而言之,小学体育社团是生本理念下保证学生体育运动行为的主要方式,能够让核心素养的培养得到实效开展,促进素质教育的落实,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积极意义。但是在融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上要发挥社团活动的作用,掌控体育社团的发展方向,并尊重学生的体育兴趣,以体育素养来组织社团活动,使学生的体育运动有快乐的表现空间,也让体育运动成为生活中的一项习惯,让小学生的身体和身心得到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苏乐.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体育创新性教学策略分析[J].甘肃教育,2020(18):106.
[2]王芳.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体育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探究[J].小学生(中旬刊),2020(09):94.
[3]朱博.探索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J].中国校外教育,2020(23):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