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教学的路径分析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第24期   作者: 陈小倩
[导读] 高中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时应当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陈小倩
        鹿寨县实验高级中学     广西 柳州 545600
        摘要:高中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时应当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便让学生在掌握一门外语时不至于被其中蕴藏的西方文化影响自身的价值观念。而要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融合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教师需要设计精妙的文化与教学内容融合路径,避免设计的教学内容不具备教学价值。教师可以从教材中的单元主题、教学形式等出发,引入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以此在英语教学时向学生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中英语;融入路径
引言:在高中英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多个方面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在包含传统文化要素的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更多的传统文化资源,或者为学生创设传统文化情境,以此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或者辅助学生理解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1]。在教材之外,教师可以结合阅读训练、写作等活动,为学生设计融合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以此向学生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设计实践活动,以实践活动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一、引入相关资源,渗透传统文化
        在高中英语的教材中,许多单元中都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元素,这些元素与单元的主题具有一定的关联[2]。教师在备课时便需要找出这些元素,然后在互联网上搜集与这些元素以及单元主题相关的资源,并将这些资源重新整理,使资源适合应用在课堂教学之中。如此,教师便能够以此向学生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三Unit 1《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时,这一单元的教学主题是“festivals”,那么教师便可以在教材的基础上引入更多的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元素,并将这些元素设置在课堂导入环节,以此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以此向学生渗透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教师首先可以展示学生熟悉的各种节日,如“Spring Festival、Mid-Autumn Festival”,并以中文的形式描述这些节日蕴含的精神指向、情怀导向、诗情画意价值。在展示内容之后,教师需要为学生提出优秀传统文化与英语融合的问题,以此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引导。如教师提问:“大部分学生都能够使用英语来说出各种传统节日的习俗,但是你们能够使用英语来表达出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优秀文化吗?”对于教师的提问,大部分学生都不能回答。在学生思考之后,教师再展示介绍这些节日中优秀传统文化的英语文段。
二、创设文化情境,理解传统文化
        要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教师便可以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文化情境,以文化情境辅助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将这些文化与西方文化区别开。在创设文化情境时,教师需要利用好多媒体设施,以图片与音乐提升情境的影响力[3]。并且,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交流,以便学生理解情境、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二Unit 1《Cultural Relics》时,教师可以参考“悲剧”的文学定义——将美好的东西摧毁给人看,先为学生设计文物的制作情境,在学生了解文物之美后,突兀转变情境到文物的残破景象中,以此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便可以“圆明园”为核心,先在网络上搜集介绍圆明园的纪录片,然后剪辑考古学家们“复原”圆明园的视频片段,之后再基于这些视频片段,以英语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圆明园、文物中蕴藏的古人匠心、诗情画意、精神指向,以此渗透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素养。当然,对于教师准备的内容,受限于学生的词汇量,学生们基本上是无法理解视频中教师所配英语文段的意思。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文段之后,需要向学生翻译文段的意义,以汉英互译的方式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英语融合的程度,并辅助学生理解二者融合的意义。

而在教学结束环节,教师还可以圆明园的废墟图片为背景,出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句话,要求学生尝试翻译。
三、设计训练材料,感悟传统文化
        高中英语需要教学与训练的内容较多,包括口语、阅读、写作等,教师在设计、选择或者寻找这些训练的材料、内容时,可以尽量选择以中华传统元素为主题的材料,以此间接向学生提供富含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材料[4]。并且,教师可以将这种类型的材料与传统的英语学习材料整合在一起,以便调节学生的阅读感受。
        比如,在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三Unit 1《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这一单元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搜集更多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英语文章,一般而言,这样的文章难度都不算很高,高中学生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教师便可以将搜集到的文章设计成阅读理解、完形填空等作业形式,然后安排给学生,以此向学生渗透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以高中生较为关注的“情人节”为例,教师便可以为学生搜集以“七夕”为主题的文章,并搭配一篇“情人节”的文章,以这两篇文章的对比来增强学生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并辅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此外,教师还应当结合其他的作业形式为学生设计任务,比如为学生提供材料,要求学生以某个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进行英语作文创作。如此,教师能够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各种类型的训练任务中,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综合提升。
四、开展实践活动,体验传统文化
        实践活动是高中英语常见的教学形式之一,教师可以为学生开展以传统文化元素为核心的英语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为学生设计在课外自主搜集资料的任务[5]。如此,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了解与体验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将这些文化与英语学习内容融合在一起。
        比如,在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二Unit 1《Cultural Relics》这一单元教学之后,教师便可以为学生布置实践任务,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的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英语融合在一起。教师为学生布置以下任务:选择你感兴趣的一项中国优秀文物,然后以个人或者多人小组的形式搜集关于这项文物的资料,剖析文物中蕴含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并将你搜集到的资料以及剖析出的内容整理成文字,并最终写成演讲稿、报告或者制作成PPT。在完成任务后,教师会划分一个或者多个课时的时间,对学生个体或者小组的成果进行展示、分析与评价。在布置这一任务后,学生们会对任务存有疑惑,即不知如何着手开展。对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相关英语文章、大学生的介绍传统节日的英语PPT等内容,以此为学生们提供思路。在教师的启示、示范、引导下,学生们会表现出较强的积极性,以合作的方式进行实践,然后得到文化素养、英语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英语的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可以是多角度、深层次的。在教学之前,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了解教材中包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然后再结合这些因素引入课外的优秀传统文化,以此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在教学之后,教师可以通过课后练习以及课内外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悟与体验。如此,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又可以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稳步提升,从而有效实现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聂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地位[J].课程教育研究,2020(35):54+56.
[2]邓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J].英语教师,2020,20(16):49-51.
[3]郭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高校英语教学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20(21):69+73.
[4]莫炎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教学的实践探究[J].英语教师,2020,20(14):154-156+161.
[5]谢平,叶文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回归与融合——在高中英语课标观照下[J].江苏教育,2020(19):28-3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