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玲
黑龙江省海伦市伦河镇中心小学 黑龙江省 海伦市152325
摘要:在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教材中,每个单元只有一次习作训练。一学期会有八到十次的习作训练。我认为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仅仅靠几次大的习作训练,是很难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教材中的课文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凭借,而且也应是习作训练的直接资源。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习作训练,应该成为语文老师一种自觉的意识。如果在阅读课中加入小练笔,不仅能提高孩子们的写作水平,也能使孩子对文中情感的共鸣流淌于纸上。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品德。陶治学生情操。
关键词:课文;阅读教学;解答
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文练笔”呢?在二十几年的教学探索与研究中,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仿写课文
儿童都是模仿的小天才,而仿写是小学生习作的重要训练形式,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老师细心要挖掘教材,以教材为契机,借助课文引导学生进行课文仿写,这样不仅能激发小学生写作兴趣,而且还能提高孩子们布局谋篇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比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的《植物妈妈有办法》时,我让学生根据前面几节诗歌的内容特点,进行仿写,再写一节小诗歌。学生在仿写的过程中,兴趣盎然,积极主动,不长时间,一节节生动的小诗歌就诞生了,我借机对学生进行表扬,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我还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一个片段的仿写,如学习课文中关于人物形象外貌的描写,让学生根据文中的写法,写出班级中的一个同学的外貌,让学生猜想一下,他是谁?都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并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扩展情节
在课文中有些内容作者仅用简短的词句带过,具体内容要由学生们自己去领会。我们可以让学生展开想像,通过练笔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故事情节,以便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如在《为了妹妹》一文中“詹尼为什么平静了下来?为什么露出了微笑?他怎样想的?”我借着这个契机,让学生以《詹尼的心声》为题,写一个小片断刻画詹尼当时的心理情况,通过这一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进而更深层次的理解了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另外,在教学一年级上册《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我让孩子们写一写:“雪地上还来了哪位小画家,它画了什么?”孩子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优美的小习作,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续写结尾
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的结尾言虽尽,意未穷,此时,我会找准切入点,指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写,进行想象式练笔。如《穷人》全文讲完后,我即时提出:“①渔夫看见西蒙的两个孩子后,他的语言、动作、表情是怎样的?②第二天,孩子醒来后,发现妈妈不在身边,两个孩子有什么反应?③桑娜和他的丈夫是怎样关心照顾两个孩子的?④两个孩子长大后怎样对待桑娜夫妇的?”围绕这四个问题,学生展开想像,当堂练笔。这样,不仅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一个提高,对学生的思想也是一个陶冶。
四、解说插图
教材中许多文章都配有生动鲜明的插图,这些插图除了有直观理解、形象教育、激趣诱情、美感熏陶等功能外,还是进行随文练笔的极好媒体。如《立志造桥》一文插图上画的是茅以升站在断桥前凝神思索的情景。当课文上到“病好了,他一个人跑到秦淮河边,默默地看着断了的桥发呆。
”时,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然后把画上的内容,如茅以升的神态等仔细描绘出来,最后再写一写茅以升此刻可能在想什么?这种练笔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再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彩虹》一课时,让学生看插图,再写片段,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和习作能力。
五、填补空白
有些课文,在中间的情节部分的描写给学生留下了一个空白,耐人寻味。这种“空白”正是作者没有言尽,情感表达最为强烈、深沉、含蓄的地方。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把这种“空白”挖掘出来,让学生写写作者没有写出的话,把课文中情节跳跃的空白处补上,使文章内容更具体、完整。如《小珊迪》一课,“小珊迪是怎样发生车祸的?他是怎样回到家中的?在这个过程中他都想了什么?做了什么?”作者留下了空白。教学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个留白,走进课文,与作者和文本对话。然后,结合对课文的感悟,展开想象,让学生写一段话,把这两个情节补上。此时学生饱含深情的语言便会倾泻于笔尖。趁热打铁,马上组织这块内容进行交流。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深切地体会到小珊迪的品质的伟大。情感目标自然地达成了,写作的训练也水到渠成了,真是一箭双雕啊!
六、写读后感
有些课文的内容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力,让学生在情绪亢奋状态写写体会,有水到渠成之妙。如《小珊迪》一文,讲的是小珊迪虽然很贫穷,但是他的精神是高尚的,为了还给买他火柴的人的零钱,而被马车撞死,临死前不忘让他的弟弟小利比把钱还给别人的感人故事。当学生在读到小珊迪死去时,他的精神已深深地感染了学生。学文后,引导学生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自己的体会,学生乐于表达,愿意动笔,对小珊迪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再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怎么都快乐》一文时,让学生理解课文后,写一写读后感,让学生进行情感的升华,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
七、写诗意
小学课本中的古诗,短小精悍,字字珠玑,常常是一字惊人,一字道破天机。锤炼的语句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段精彩的叙述。读者在诵读过程中,大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传统的语文教学对于诗歌的讲授只是要求学生会背诵、能初浅的理解,这实质上是对古诗资源的极大浪费。既然读诗诵词的最大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那么,为什么不在一开始就把这个目标融入到古诗的学习中呢?特别是当儿童已经学习了一两年的古诗之后,让他们在学习古诗的同时,学会较好的运用语言,不是既可以达到传统教学的目的,又可以解决语言培养的目标,何乐而不为呢?
另外,小学生写作的最基本要求是把语言写明白,写通顺。把古诗作为写作的对象,限制了儿童选择的范围,解决儿童写作时候的偏题问题。凡是要扩写的古诗,先要求学生理解并背诵这首古诗,这使得学生在扩写过程中避免出现对古诗内容不理解的问题。学生知道古诗的意义后,引导学生收集与诗文写作背景及内容相关的材料,帮助学生把这些材料有机地融为一体,把自己的理解用笔写下来,便成了一篇文章。这不仅巩固了学习古诗的效果,而且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使他们对古诗的印象大为加深。学生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过程转化得到了实现。
结束语: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文练笔”的方法不仅仅以上几种,如还有列一列提纲、缩写课文、扩写课文等等,丰富的训练形式无疑为学生作文的笔端增添了许多生动的色彩,既进一步厚实了阅读教学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自己的习作水平,陶冶了学生的良好的思想品质。
参考文献:
[1]王爱琴.语用视角下的阅读教学随文练笔探析[J].课外语文,2020(06):56-57.
[2]傅登顺.随文练笔的认知破局与转型升级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9(04):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