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振华
北京市密云区第六中学 101500
引言:作文素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但是由于课堂教学的局限,教师往往只能津津乐道于写作“方法”“技巧”的讲解,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生活是一切艺术的创作源泉”,离开生活这个基础,一切艺术终将枯竭。从这个意义上讲,走出课堂、亲身观察,亲身实践才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根本途径。然而,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广大语文教师身负桎梏,难以突破应试教育的枷锁。虽想改革,却始终不敢轻越雷池。令人欣慰的是如今素质教育已成为国人的共识。综合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为初中作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一、走出课堂,学会观察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雕塑家罗丹的这句话向我们揭示了生活与艺术的关系。如何在生活中获得写作素材呢?那就要学会观察。观察是获得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教师往往也反复强调观察的重要,可学生的文章仍是“千文一面”,甚至不知从何入手。经过思考笔者发现,观察的确不失为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只知观察,却不得法,难以根本提高学生观察、写作的能力。那么怎样使学生掌握观察方法呢?
(一)观察要讲究层次。
观察人物、事件有如读书,须句句读、段段品、汇段成篇、统揽全文。观察亦应如此。若是空间顺序,就要指导学生由远而近、由上到下、从左到右进行观察;若是时间顺序,就要按时间先后次序、记录前后观察的不同事件。掌握了事件的层次关系,写出的文章自然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例如,在学写建筑的说明文时,我利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观察校园。首先以甬路为界将学校分成四部分,即教学区、办公区,生活区、娱乐区,然后移步换景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在介绍动物的习作时,结合学生喜欢小动物的特点,我带领学生走进怀柔鹿世界,指导学生先整体再局部,分层次、多角度观察。学生在愉悦的心态下学到了知识,也掌握了方法,写起文章自然也就得心应手。
(二)观察要抓住事物特点
“特点”是一个事物区别其它事物的显著标志。不知抓特点的观察,往往会造成千人一面,事件大同小异。只有抓住事物特点,写物才能生动具体,写人才能生动传神。学完阿累先生的《一面》,活动课上,我首先让学生仔细体会文中对鲁迅先生的三次肖像描写。学生在分析中认识到成功的肖像描写不仅使所写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而且对刻画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精神世界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完成文后的描写练习,我让学生走出课堂,观察周围人物。要求学生抓住人物特点,并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描写方法表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观察具体事物学生较易把握,观察具体事件就不那么容易了。活动中我要求学生以观察人物为中心,抓住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特点,把握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并通过适当的想象与联想完善故事情节,进而写出文章。
二、步入社会,亲身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了观察固然可喜,然而并不是观察了就一定能写出声情并茂的好文章。是学生没有观察吗?不是!之所以给人无关痛痒的感觉,主要是学生没有真实的体验,没有体验又怎么能写出真实感人的文章呢?
陶行知先生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求真容易,做真人难。没有经过风雪的寒梅,不会娇艳;没有经过生活磨砺洗礼,又怎能成为一个具有健康情感的“真人”呢?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活动)注重让学生获得对职业生活的真切理解,发现自己的专长,培养职业兴趣,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人生志向,提升生涯规划能力。
”为此,笔者有意为学生创造综合实践机会,如:带领学生到校劳动基地锄草,组织学生到野外捡拾白色垃圾,组织开展“人椅”“跳绳”“对联书写”“成语大会”等系列拓展活动。这些活动使学生在观察中实践,在实践中体验,从而极大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为了使学生获得真实的生活体验,从而端正思想,明确学习目标。笔者曾组织开展了以“我第一次挣钱”的主题实践活动。活动要求如下:利用课余时间,到果脯厂、砖厂、服装厂、田地等场所参加劳动,时间2小时以上,赚取一定报酬。
由于条件不同,学生实践内容也不尽相同。大部分学生是在家里从事劳动。他们有的做家务,有的布化肥,有的给果树打药……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走出家门,他们有的到砖厂帮父母拉砖,有的到果脯厂包装成品,还有的去捡破烂……
这次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学生不仅在活动中获得了“职业体验”,也为他们的习作注入了真情实感。爱花钱的唐某这样写道:“这难熬的一天终于过去了,我的手被磨出了许多血泡。此时我才知道爸妈挣钱是多么的不容易,从今以后,我再也不向父母要钱乱花了。”学习一直不太努力的欧某在捡破烂过程中被不少大人、小孩围观,许多人骂他疯子、傻子、笨蛋。他在作文中写道:“我只是捡破烂而已,并没有干损人利己的事啊!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骂我呢?想想父亲长年在外打工,为了我,为了这个家,他要忍受多少凌辱啊!而我是怎么做的呢?学习不努力,生活没目标……父亲,我向您保证,我不会再让您失望了。”
读着学生的心里话,我一次次为之感动。这些语言少了空洞的口号,多了一份平实与真挚。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写出这样的语言是难以想象的。因为有了真实的体验,作文描写得更加具体生动了,语言更加贴切自然了。持之以恒的坚持实践,而后成文,这样连那些平日不喜欢作文的同学也有话可说,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在一次次实践中不仅提高了写作能力,而且思想也得到了砺练和洗礼。
三、融入生活,形成习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积累素材之于写作无异于备米待炊。粒米难成炊,要想写出内容充实的文章著作。只有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才行。所谓“厚积薄发”“细水长流”就是这个道理。
积累的主要途径是:热爱生活,细心观察体验,并坚持练笔,记下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这里包括两种习惯:一是观察的习惯,一是练笔的习惯。
(一)观察的习惯
观察有了目的,对观察的对象就会格外注意。为了提高学生观察的目的性,培养观察习惯,笔者结合生活实际指导学生学习观察。例如让学生观察父母的手、面部特征以及做家务的情景……及时记下观察所得。由于贴近生活,容易把握,学生没有心理负担,练习自然不再是一种负担。长期坚持有目的的观察练习,就会使观察成为一种习惯。随着观察习惯的养成,学生作文的内容也随之丰富起来,学生的作文质量也随之明显提高。
(二)积累的习惯。
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经历,提笔之前心潮汹涌,及至提笔却发现腹中空空。就是因为他们过于相信自己大脑的记忆力了。孰不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积累的关键在于勤。眼勤嘴勤,更要手勤笔勤。
为了培养学生养成练笔的习惯,笔者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事,自由发挥,放手写作,畅所欲言。不限时间、内容、体裁、篇幅,只要言之有理、事件具体、语言通顺既可。
要让学生形成练笔习惯,必要的监督检查必不可少。教师要定期批阅,对学生练笔中出现的思想性、知识性的问题,要启发、诱导,及时解决,促进学生循序渐进,迅速提高。
“问君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事实说明,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成长开拓了广阔的空间,更为作文教学提供了“源头活水”。有利于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②提升核心素养。教师只要立足生活,耐心引导,授之以法,学生就一定能写出感情真挚、意义深刻的好文章来。
参考文献:
[1]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17-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