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元旦
莆田擢英中学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初中生的道德与法治观念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成为社会稳定的关键之处。然而,目前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仍存在很多缺陷,例如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低等。本文将对如何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进行浅谈。
关键词:初中教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发展策略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对初中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逐渐提上了日程,有效的促进了社会的和平与稳定。对于学生来说,德性是做人的基本要素,是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的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
1.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不足
由于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影响了教学质量。对于教师来说,由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较多,涉及面较广,部分教师以完成教学为主要目标,没有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教学模式的改进,降低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阻碍了教学进程。
通过实践活动,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目前大部分教师只注重学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没有利用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学生的实践能力跟不上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进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观念,提高教学质量。
2.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发展策略
2.1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据笔者发现,目前我国大部分教师在教授道德与法治时过于依赖教材,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发生了脱轨现象,沉闷、单一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对学习丧失兴趣,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就不能自主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为了提高学生道德素养与法治观念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以教材为基础的同时要巧妙的设计课堂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合理的创设情景,教授“网络改变世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方式为学生展现视频或者图片,学生可以直观的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通信方式的变化,深刻的感受到如今信息化的发达,激发学生对科技的敬意,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探索精神。
2.2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由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因此,教师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知识得以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立足于社会,启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重视程度,结合社会热点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教师可以 利用多媒体等技术为学生们播放道德与法治类的访谈节目,或者鼓励学生多参与法治宣传活动等,引导学生认识到遵纪守法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分享一些案例,小明在十岁时父母双方离异,小明被判为母亲抚养。但是事实上一直与奶奶生活在一起,不久奶奶也去世了,小明只能与母亲生活,然而,母亲由于外出打工没有时间来管他,也经常对他打骂。上了初中以后,小明认识了一群“兄弟”,经常与他的好朋友游走在各大网吧,迪厅,经常迟到、旷课,上课也不能集中注意力,导致成绩下滑。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如何看待小明父母和小明的行为,小明应该怎么做。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通过查阅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了解相关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这些内容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增加了学生对于未成年人的法律知识,规范了学生的自身行为,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3结合教材内容强化课堂教育
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时,应充分掌握教学内容,以教学大纲为构架,精心的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因此,良好的课堂教学给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提高了教学效率。在传统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口授的方式进行教学,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不重视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导致教学质量底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建立与学生的良好交流,主动了解学生的想法,以教材为根本,有效的引导学生学习。例如,教师在教授“情绪的管理”时,可以逐渐引导学生回想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不愉快的事情,找出情绪的原因,进行自我分析,并想象情绪造成的后果是什么,通过学生自己总结,进一步学会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
3.总结
简而言之,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对学生个人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以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多种形式,注重实践教学,进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教育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明霞.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基于"推进课堂变革活动"的思考[J].教育界,2020,(24):11-12.
[2]刘秀明.浅谈如何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J].数码设计(上),2019,(1):269-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