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金武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仙岩第一中学
摘要:科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包罗万千,主要对包含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多领域的知识教学,可看出其综合性极强。只有初中生对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才是发挥科学学科的综合性特征。生活中不乏科学知识的应用之处,所以必须善于发现、分析细节,就能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因此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积极的进行生活化关联教学,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真正实现让学生学以致用。
关键词:初中科学教学 生活化 措施
一、科学教学生活化的特征和意义
科学教学生活化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强调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需求关联,要求教师结合生活实际传授科学知识,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教学生活化在充分了解学生的需要、基础和学习方式的基础上,创设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现实生活中的科学,从而思考、质疑、实验、探究,开展教学与社会生活间的对话、交流和沟通。科学教学生活化,强调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具有丰富科学学习背景的环境,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学习科学,通过教师的鼓励、引导,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活动,获得讨论、实验、亲身经历活动的机会,并在活动中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对于科学学习的重要意义。
二、科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1.创设生活情境,拉近课堂与生活的距离
知识是学习者通过自己对原有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推理而得到的。因此,教师在进行科学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实际认知出发,从感性认识入手,创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主动分析,从中发现、总结出有价值的各种规律,使课堂教学与生活经验融为一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执教《功率》一课时,笔者这样导入:小强与晨晨的体重相等。一天,他们一起参加爬山比赛。结果晨晨率先到达了山顶,红红一会儿后才到山顶。晨晨说:“我赢了。”红红说:“你没有赢,咱俩的体重是一样的,爬的山又是同一座,所以做的功是一样多的。”晨晨说:“咱俩做的功是一样多,但我做功比你快。”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两位学生从已有的科学知识中知道并感知物体做功有快慢之分外,还从生活事例中比较了物体做功的快慢。让学生亲身参与生活,从中得到体验、进行分析、深入讨论,才能感知到生活中处处是科学知识,科学知识处处存在于生活中。
2.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科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学生生活经验的丰富程度如何,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
因此,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有趣的生活小实验,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进而去体验科学、分析和探究科学问题,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例如,在教学中,可引入“烧不着的小布条”实验:用一块棉布条,将它用水打湿,在布条中间位置滴上酒精,手拿着布条的两端,把布条打开,让有酒精的部分对准蜡烛的火焰。按照生活经验,大家都认为布条会很快燃烧起来。可奇迹出现了:蜡烛的火焰穿过了布条,棉布条正对火焰的上方升起了火焰,棉布条却没有烧焦。由此再引出相类似的实验例子:将一张纸折成一个小纸锅,往小纸锅里装上水,把小纸锅的四角用细绳穿上将它吊起,在纸锅下面点燃一支蜡烛。通常情况下,纸锅会很快烧着,可这回水都烧开了,纸锅却安然无恙。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水在沸腾的过程中(只要有水存在),温度不会继续升高,始终保持100℃,而布条和纸锅的燃烧温度都超过100℃。因此,虽然酒精燃烧了,水也烧开了,但是在水的保护下,纸锅和布条都没有被燃烧。生活中简单的常识却带来了不同的结果,联系生活,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更为有趣和高效。
3.借助生活实例,解决实际问题科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科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学以致用。因此,我们应将科学知识很好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促进学生对科学规律的掌握和运用,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执教《氧气和氧化》第三课时时,笔者在学习了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及灭火原理后,要求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的灭火方法及原理。其中一位学生说:“在电视上看到过森林起火时灭火的一种方法,即在着火地方外一定距离处砍去树木杂草,割出一条打火道。”教师提问:“对于这种灭火方法所使用的原理,大家有什么想法?”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它不是我们刚才学的知识,是不是燃烧还有其他条件啊?”教师点头、微笑并表扬他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时,又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发现书上的燃烧条件是指可燃物燃烧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山林起火砍去的树木杂草就是可以燃烧的物质,如果把可燃物放到条件中,物质燃烧的条件应该有三个,一是要有可燃物,二是要有助燃剂,三是温度要达到着火点。”这时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说:“对于物质来说,燃烧的条件确实是三个。那刚才那位同学所提到的灭火方法使用的是什么原理呢?”抛出这个具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的问题后,学生开始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他们有的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表明观点,有的从自己的已有知识角度表述观点,再一次将科学的规律和生活的实例相互结合,把课堂推向了高潮,解决了本课的难点。这样教学,让学生明白了科学课堂是可以借助生活实例去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并加强了学生对科学规律的理解和掌握,无形中引导了学生借用生活实例学习科学知识的意识。
综上所述,在初中科学教学中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教学的素材,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综合素养的能力水平。不仅如此,初中科学教师在开展教学之前,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和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注意因材施教,这样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教学的效果,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继尧.探析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J].科学中国人,2016(2):77-77.
[2] 李龙飞.初中科学教学中的生活化教学探究[J].新校园旬刊,2013(8):156-156. [3] 刘玲玲.探究初中科学教学的生活化策略[J].亚太教育,2016(7):3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