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创新实践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第24期   作者:蔡爱花
[导读] 核心素养的提出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提出了新的要求
        蔡爱花
        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田家炳实验中学 514299
        摘要:核心素养的提出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渗透核心素养内涵,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角度出发,优化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全过程。力求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堂,发挥学科教育功能,在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基础上,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 初中 道德与法治 教学创新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基础性课课程,该课程是发展学生道德意识、法制意识,培养学生道德行为、良好习惯的先导课程,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想有效发挥本学科的教育价值,建构为教育需要的“可持续发展”新课堂。就要在教学实践中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探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新方向。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内涵分析
所谓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一门学科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素养,它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学科上的具化。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其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所谓“一个中心”,则是指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以培养“负责任的公民”为中心;所谓“三个基本点”,即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具体包括道德品质、健康生活、法制观念三方面[1]。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创新对策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在充分理解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内涵的基础上,以创新为武器,落实开展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力求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为载体,实现学生核心素养有效培养,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效果。
1、设定科学目标,指导素养教学方向
这里所说的目标,包括教师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目标。无论是哪个目标创设,都必须与核心素养相融合。这样才能够从核心素养出发,指导教师教学、指导学生学习。
(1)教师设定“三维目标”,融入核心素养:教师在根据教学内容设定教学目标时,要改变原有的“过分注重知识传授”这一目标设定模式。要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挖掘学科内容,融入上述三个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设定目标,确定具体且科学的教学方向[2]。
(2)学生制定科学学习计划,融合核心素养:教师要引导学生制定属于自己的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习计划,其学习计划分为每日学习计划和月度学习计划。学生制作完成学习计划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方法,也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到课程学习中。
2、采用创新教法,搭建素养培育平台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搭建素养培育的平台,就要一改过去的课堂教学模式。要采用多种新式教法落实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目的是强化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在引导学生参与课程学习中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创建真实的情境,或问题情境、认知冲突情境等方式,让学生进入情境之中。通过情景参与的方式,让学生直接思考自己的道德行为,形成正确道德认识与法制观念[3]。这样的教学模式远远有效于教师的直接传递,且能够让学生化身为学习主人公,在参与中实现素养提升。
    如在《关爱他人》这一课时,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认识到什么人需要关爱,应当怎样付出关爱行动。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认知冲突,提出“老年人跌倒该不该扶”这一认知冲突情境,让学生直面真实的社会现象,从而促使学生在情境参与、情景体验中结合所学知识形成事件独立看法。

这实际上遵循了学生的个人思考,同样也能够让学生们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对“成为真正的公民”进行认识,课堂教学有效性大大提升。
    当然,配合核心素养培养需要、满足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方法还有许多。教师可以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合理搭配,目的是达到上述教学目标,落实培养工作。
3、内容回归本真,丰富素养培育内容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立足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做教学内容的横纵向延伸。一方面要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渗透核心素养;另一方面则要从时事政治热点出发,补充课堂内容,深化学生课程认知。
(1)回归生活:回归生活,即教师在落实开展学科教学时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考虑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道德养成,思考学生的有序生活等,挖掘学生生活点滴元素,补充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内容。
    如在学习《爱在家人间》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们给予自己与家人之间的爱,讨论自己对爱的认识、对爱的感受。让学生们擦亮眼睛,重新看待自己生活中被忽略的一切。思考爱,对“家”建立全新认识。这样学生们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思考与参与的,课程内容只是被赋予了情感,教育效果更突出。
(2)社会热点: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搜集生活中的时政热点问题,做教学补充。一方面能够确保道德与法治教育与时事政治的联系性,另一方面也能够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4]。
    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就可以利用“疫情”这一特殊的时政资源,做教学补充。挖掘疫情之下的爱国教育、法治教育、感恩教育、生命教育等多种“活资源”,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教学。既能够让学生不断树立法治观念、道德意识,又能够让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育教学更具有说服力,与时俱进。
4、开展实践活动,延伸素养培育场所
道德与法治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实际上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本质上就是学生在意识观念上形成,在行动行为上落实。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注意延伸核心素养培育场所,拓展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新其道德与法治培养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兴趣。
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带领收看新闻节目、收看法治节目、观看法庭审判等。这些活动能够让学生直接参与到社会道德法律规范的力量,也有助于学生在观看、在了解中形成客观理性的价值体系建构;
再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带领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参加义卖活动、参与敬老院义务劳动活动等。让学生们能够在实际行动、实际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的道德与法制认知,在深化体验的同时实现核心素养有效培养。
5、注重习惯培养,引导学生健康生活
就目前的初中学生学习与生活而言,很多学生都存在的“不规律”的生活学习状况,“无序性”较为明显。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在开展课程教学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习惯培养,要引导学生能够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健康的生活习惯,在健康生活中实现有效学习、实现素养发展。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在开展课程教学时有意识地渗透健康生活理念,传递给学生健康生活的态度。且就初中学生在课程学习与生活中的一些不良行为表现予以纠正,如有的学生坐姿不正确、如有的学生迟到早退、如有的学生课堂睡觉等。有效的纠正学生,能够让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学习与生活习惯。同样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也可以利用学生在参与课程学习过程中的生成资源,做有效的教学补充,实现另一角度教学的同时达到了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学科教学目的。

结束语:
        总之,为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改革,发挥学科教育功能。在把握学生成长发展黄金期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就必须以核心素养为指导,落实开展培养对策,在创新教学中达到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开洲.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J].文理导航,2020(25):71-71.
[2]张莲红.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分析[J].学周刊,2020(26):113-114.
[3]李佳.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J].中学教学参考,2020(03):56-57.
[4]黄华克.核心素养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求知导刊,2020(23):12-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