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课改后学生与教师关系的微妙变化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第24期   作者:于永刚
[导读] 师生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简单的,
        于永刚
        黑龙江省讷河市通南镇中心学校 黑龙江省 讷河市161333
        摘要:师生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简单的,但是在日常教学与相处的过程当中会出现一些微妙的变化,如何处理好这些微妙的变化,这既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我通过多年的教学,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着重阐述师生之间的微妙变化,在教学过程当中把握好尺度。
        关键词:浅析课改后;学生与教师关系;微妙变化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社会沉积了丰富灿烂的文化传统与底蕴.教育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的特有活动,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曾有过辉煌的过去.这从有史记载的奴隶社会到清朝鸦片战争的古代史上,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抗战时期,从文革到我们现在的教育过程中都不乏教育活动的精彩瞬间.纵观这些辉煌历史的取得,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和教师的和谐关系是这些成绩取得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在中国大地上开展起来.怎样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师生关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结合自己在几年课程改革中的经历,我也正感受到学生对老师的关系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下面就自己在课程改革中所感受到的学生对老师的关系转变的几个方面做以简单阐述。
        1.盲目崇教--理性佩服
作为对教育者身份出现的”师”的描述和要求,最早的论述出现在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责,言传身教”观点中,后来荀子也提 出了为师之道要有尊严而令人起敬,强调学生必须服从师傅.其师道尊严超过了孟子诸君,把为师之人比作天地和祖宗.他的这种思想对后世的师道的权威尊严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影响至关重要。
这和我们小时候的感觉是一样的,老师是我们必须尊敬的长者一样,成为我们崇拜的偶像.而课改后的学生,我们很难再在他们的行为当中感受到这样的思想,取而代之的是他们需要老师拥有一项或者几项让他们折服的技能,他们已经完全从盲目崇拜的思维方式中走了出来,他们会在你的课堂中持观望态度,会以一种试探性的心态去看为师者给予他们的示范和讲解,而当你真正有几项,哪怕是一项技能让他们信服,那么,他们会很自然地围绕在你的身边来向你请教.这在我们一次秋季运动会上我的感受是很深的,我参加了一项接力比赛,结束之后我就听到学生们中间传出了体育老师跑时像飞了一样,脚不着地,而且还有好事的学生在遇到我时向我请教这样跑的方法,并且会不时有”老师,你太厉害了,你跑得像飞一样!”话语在我耳边响起.这在比赛之前是从来没有听见的声音,所以说学生们已经在理性地审视过程中认可了我,在认可的同时也接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愿意和我学习知识和技能。
        2.唯师独尊--三人同行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学活动的主宰,学生是老师知识传授的对象,课堂上,老师站在前面讲,学生在下面规规矩矩地听,老师讲的知识点,学生掌握了,就达到了学习的目的了,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很难向老师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更别提把自己的知识储备说出来,实现资源共享了,这样的结果不仅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同时也束缚了知识的拓展性。
但从今天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像正 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学习的涉猎面广了,现代化的信息渠道,使他们具备了过去我们眼中的知识面广,言行博学的神童形象.他们也更能在课堂上把自己的所学,所知转述给其他的学生,能把自己知道的NBA的明星资料说给老师听,有些甚至是我们未涉及的领域的内容,真正实现了三人同行,必有我师的学习理念.同时也丰富了老师的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灵活地面对信息来源广,智力发展快的学生了。


        3.被动接受--主动学习
过去的学生一直习惯于教师填压式的教学,教师把知识为讲出来,学生把它记住,然后利用习题或者其它学习手段来掌握,而面对千百张不同的脸孔,千百颗不同跳动的心,教师只能采取同样的方法来传授知识,这样一堂课下来,教师的一桶水,对于接近他思路的学生也许能盛满一杯,而更多的是远没有来得及去盛水,老师的水却已经倒完了,学生完全失去了接受知识的主动性.面对这种情况,学生们在课改之后更多的是思考如何去接近老师的这桶水,尽量把自己的主动性发挥出来,去伸手接到老师释放出来的能量,争取主动,学生的杯子自然 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想接多少就能接多少,除非老师给予的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4.胆怯躲避--热情搭讪
我们甚至比我们早或是晚的曾经接受过教育的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那就是对老师的胆怯心理,长久以来尊师重教的观点,使我们走入了一个误区,老师是不可接近的,是我们行为的监视者.面对老师,我们只有躲避,甚至于走到对面也不敢正视他们的眼神,似乎自己从来 都在犯错误,从来都要接受老师的教诲。
而当今走到大街上,或是校园中,师生的融洽关系让我们不相信曾经发生的过去,学生甚至会很主动地来到老师的面前,和你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把自己心中的喜悦与悲伤一同来分享和承担.我们的办公室就经常有学生的身影,他们会有事没事地找到我们说出自己的想法,或是谈论一些生活,学习当中发生的事情,师生再也不会出现相对无言的尴尬局面了。
        5.等待提问--我要回答
“挺胸,抬头,手背身后,身体坐直.”这是我们从前学生再熟悉不过的课堂常规了.每当有问题时,老师是以提问的形式展示给大家:”谁来举手?”然后是学生近乎军式化的举手,整齐划一可谓一绝,等待老师的提问.然而你再一次走进今天的课堂,面对的将是学生自然的坐姿,富有修改的表情,杂而不乱的坐位,老师以询问的口气说出一个问题时,早已有人站起来说:”老师,我回答”.有的甚至已经把答案说了出来,相对于前面等待的提问,我们不难得出,这一节课下来,学生可以多回答多少个老师的问题,教学效果自然好过从前。
最后,我们从情感方面的变化来看下今天的师生关系
        6.以师为父--忘年之交
古人历来就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说法,这种思想一方面提高了为师者的尊严不可撼动,同时也约束了学生的情感漫延,学生总是处于一种代沟的境遇,对老师自然是敬而远之。
而今,他们更注重的是与教师的沟通,更想成为老师的朋友,能够倾诉心声的对象.曾经有一个初一的学生对我说过:”老师,我想和你交个朋友,可以吗?”我的欣然接受让这个孩子高兴万分,后来我了解到这个学生是个坏习惯很多的所谓差生,自从我们成为朋友后,他经常找多谈心,说自己的困惑,我也适时地给他开导,到了期末他成了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后来他对我说自从和我交了朋友,他的改变就大了,也成为他改变自己的动力.因此,我想和学生交朋友不失为一个好的教学方式。
        7.师者为尊------敢于挑战
唐代的韩愈曾说过”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认为师无常师,师生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只要闻道有先后,这种关系是可以转变的,这样的论断用在课改后的学生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他们有时会不失时机地把自己的所长来与老师比较,挑战教师,从而提高自身的能力,正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只有敢于挑战自己,挑战师长,才能更好提高自己。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课程改革不仅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楔机,更让我们的学生重新确立了自己的位置,教师的观念转变了,从而可以更好地以正确的师生关系来促进教学,促进学习,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卉,周序.虚无的对立与事实上的统一——论“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的关系[J].现代大学教育,2019(03):40-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