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继晔
新林区中小学综合实践学校 黑龙江省 大兴安岭 165023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中小学开展的重要课程之一,其本身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所以有必要对其展开深入研究。本文简略阐述了工匠精神的实际内涵,并对工匠精神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的可行性措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旨在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性的提升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工匠精神;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引言:
近些年来,工匠精神这一词汇常常在各个领域中被提及,其也是当前对于人才衡量的重要标准之一,但事实上,不仅仅劳动者需要具有工匠精神,中小学也要加强对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唯有如此才能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并为其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在我国,工匠一词主要是从“工”与“匠”两个字演化而成的,在我国的古代时期,工匠主要指的便是从事手工业制造的人,其本身有着专业技术以及专门的户籍。工匠精神便是该类群体普遍的行为、态度以及人格等基本特质。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类社会有了越来越细化的分工,工匠精神开始逐渐独立于原本技艺伦理宗旨以及技艺水平要求而存在。由原本对于工作质量追求以及认真对待工作态度的精神理念逐渐发展成为当下劳动者需要积极发现问题,并在不断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对问题进行解决的文化,其实现了对于原本意义上其在技术技能型人才方面限制的有效突破,并呈现出更为强烈的现代性表征。之所以将其称作为工匠精神,并不是说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者没有这样优秀的工作品质,其仅仅是因为这一行业中工作者所具备的精神以及主观能动性更加具有典型性。与传统的工匠精神相比,当代工匠精神更加重视工匠在实际开展劳动过程中所收获的满足以及愉悦感,这也体现出了德行、信仰以及技艺的高度统一,逐渐成为当下社会上广大工作者的行为追求,为了能够有效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中小学务必要强化工匠精神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深入融合。
二、工匠精神融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可行性措施
(一)工匠精神与课程设计的结合
一方面,学校应当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然后设计出包括社会服务以及职业体验等多种类型的主题活动。以某中学为例,其在2018年的职业教育活动周中,便开展了将“弘扬工匠精神,推进普职融通”作为主题的活动,组织学生到某职业技术学院中进行参观,并针对学生展开相关知识的普及工作,以此激发起学生对于轨道交通行业的兴趣。除此以外,学校还开展了相应的交流分享活动,让学生之间能够在交流过程中实现其工匠精神的形成与加深[1]。
另一方面,学校需要结合各学科中所体现出的工匠精神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具体实践活动的设计工作,以此高效落实工匠精神与知识学习的有效结合。
以语文课本中的《庖丁解牛》一课为例,其中便涉及到工匠精神的内容,教师可以结合这一教材内容进行相关主题活动的设计,以此强化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深层次了解与认识,并形成良好的职业观,为其后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美术课中也包含“鉴赏《清明上河图》”的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清明上河图》的相关资料进行查阅,进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其中所蕴含的意义。更好地感悟做着的创作态度以及精益求精的意识,进而认识到工匠精神是存在于各行各业中的。
(二)课程实施过程中工匠精神的融入
1.融入教师指导
中小学在实际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时候,要注重对于学生知识动态性以及学习主体性的重视,学生应当加强对于亲身体验这一学习方式的应用,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完成对于相关经验与知识的积累,进而形成良好的能力与理念。基于此,教师要大力开展对于当下社会中工匠精神的内容和元素的挖掘工作,并从各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指导。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职业的过程中,针对低年级学生,其应当着重考虑其对于职业的感受和亲近,使其在实践活动中充分认识到不同职业之间的差异性,进而实现其自身对于职业精神认同感和理解程度的提升。而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其则应当强化其中理解以及体验的部分,让其在实践过程中积极发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问题进行努力解决。
2.融入学生体验
除了融入教师指导以外,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工匠精神还应当实现同学生体验的融入。学校与教师应当将工匠精神渗透进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中,唯有确保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才能够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工匠精神的深切影响,进而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教师便可以举办“大国工匠进课堂”的主题活动,并让学生对大国工匠的敬业精神以及意志品质展开深入了解,进而在此基础上形成自身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与认识,与此同时,其还可以去拜访与之生活相关,在其领域中有着优秀成就的职业人。进而对其在职业精神以及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共性特点进行深入的总结与分析,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科学完成关于自身“优秀职业人”学习的行动计划,同时还要同其他学生与教师之间展开分享与交流。
(三)课程评价中工匠精神的融入
若想实现工匠精神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高效结合,中小学务必要加强开展对于工匠精神在课程评价中的融入,这样不仅能够充分体现出工匠精神培育的实际作用,同时还可以实现课程评价有效性的提升。在实际开展工匠精神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过程中,主要可以从三方面措施着手进行。分别为学校、教师以及学生自身。首先在学校方面,其应当加强开展对于校园文化体系的建设工作,同时还要高效管理好工匠精神培育的实际实施情况。而对于教师来说,其应当负责好确定教学主题、设计教学活动以及开展实际的组织与实施等工作。学生自身则需要优化调整其原有的学习方式,切实提升其经验以及综合能力[2]。
结论:
综上所述,大力开展对于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工匠精神的融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教学目标的高效完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学校与教师应当加强对于该方面的重视,并在实践过程中落实其同课程设计、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的融合。
参考文献:
[1]朱英杰.工匠精神融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路径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72-74.
[2]张孝芬.立足综合实践活动纲要,提高设计制作活动效率[J].教师,2019,(18):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