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溪南高中 贵州省 贵阳市550025
摘要:数化万物、智在融合,信息技术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融合,能为学生创造充满趣味、丰富内容以及实用的学习环境,并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把计算机网络、教材等辅助资料作为学生获取知识、探索问题、协作讨论、交流认知的工具。加强了学生的自主性、交互性和个性化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助推地理课堂进入“地理+”时代。
关键词:信息技术;大数据;地理课堂;融合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教学与评价建议”部分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地理教学改革的助推器,对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帮助学生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地理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借助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学习,是面向未来的学习方式之一,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开放性学习空间。”
当今世界在科技力量日益影响下,计算机、多媒体、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逐渐融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整个人类社会步入了信息大数据时代。而我们作为培育时代新人的教育者,首当其冲应该适应社会、接纳并更多的运用新理念、新技术。高中地理学科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教师如果还沿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则难以形成比较系统性的知识体系,虽然通过学习能强化理论知识,但在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上仍有欠缺。因此,信息技术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融合,能为学生创造充满趣味、丰富内容以及实用的学习环境,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助推高中地理课堂进入“地理+”时代。
一、地理教学中基于大数据平台对学生的学情分析
数据是基础、也是核心。一般教师使用的数据都是基于自己在地理教学中观察的结果或是自己的个人评估等,这些包括教师们从日常地理测试以及家长那收集的关于学生学习地理的表现情况。大数据应该将这些放大很多很多倍。只有采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常态化的海量数据,教师才能说“了解”每一位学生,才能看到学生发展进步的动态过程,进行客观理性的学情分析和学生学业水平评估。通过数据采集,可以获得学生学习过程中最鲜活、最丰富的真实数据,如学生解答的痕迹、教师批改的痕迹等。我校在使用数字云平台阅卷系统之后,老师可及时通过周考、月考、模考的反馈数据进行学生一阶段的学习掌握情况进行精准分析,便于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查漏补缺,夯实基础。不仅如此,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试卷中存在的问题,难易度是否符合学生的现有水平,对出题老师提高试卷精确度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有了大数据采集和信息处理分析系统之后,老师们可以清楚的指导学生进行错题分析,从而得到更快、更有效的进步。
二、大数据时代,地理教学手段的融合与应用
分析利用大数据的真正目的应该让好的地理教师成为更好的地理教师,在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改善着数百万学生的学习结果和机会,让地理课堂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真正进入“地理+”时代。
在高中地理实际教学过程中,围绕教材中某一主题开展教学,势必会涉及与之相关的其他方面的知识点。所以,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很好地丰富和补充教学内容。比如地理教学中关于计算太阳高度角和时间等知识点,教师就可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播放关于计算过程和内容的幻灯片,并在这一过程中适时补充如何分辨南北半球和晨昏线等相关知识,这样既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块知识点的学习,又可不断巩固以往学习过的知识点。
传统地理教学是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材等辅助材料,把地理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在根本上忽视了学生是否能够获得真正的地理知识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则不同,它是以学生为中心,把计算机网络、教材等辅助资料作为学生获取知识、探索问题、协作讨论、交流认知的工具。加强了学生的自主性、交互性和个性化的发展。
三、海量信息资源为地理教学提供实践参考
海量的网络信息,改变了人类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从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通过信息技术在地理课程整合的实践,我发现“整合”不是单纯的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
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3.2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
课前准备:在局域网环境下的网络教室里,从网上收集并下
载相关资料,分多个专题制作成网页课件。
课堂过程:
【过程一】通过视频动画演示,地球表面有山地、丘陵、有平原、高原、盆地,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你知道,这高低起伏的地表是怎么形成的呢?它们是一成不变的吗?(华北平原的实例)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本节的知识要点。
【过程二】在教师引导下登录网页,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料
自主学习。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基本知识掌握的基础上,选择性地学习,即对于已经掌握的知识迅速浏览,预习中对不懂的地方进行认真查阅、思考。教师实时监控学生的学习活动,有针对性地适时指导。
【过程三】自学中仍然不能解决的,通过小组讨论解决疑难。
(此为本节课的核心)
【过程四】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用所学的新知识解决提出的
问题,教师对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点拨并适时拓展知
识,对学生的表现作适当的评价。
这种充满创新情趣的授课,改变了以往教师精心表演、学生
苦心陪伴的被动学习情况,探索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主
体性教学模式的新途径,因而深得学生欢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
兴趣,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进而形成主动学习动机。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对于同一任务,不同的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选择不同的工具来完成。这种个别化的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数化万物、智在融合,作为信息时代的高中地理教师,着实应该让信息技术助推高中地理课堂进入“地理+”时代。
参考文献:
[1]郑耀星.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设计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办法[J].中国教育学刊,2000(05):41-42+60.
[2]刘童,李玉轩.大数据时代地理教学新模式探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0(12):4-7.
[3]于娟.信息技术与网络环境下的地理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究[J].考试周刊,2015(41):144.
[4]王今殊,王进欣,邢伟,仲崇庆.海量网络信息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以地理学为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02):12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