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让我们遇见更好的自己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第24期   作者:谢福秀
[导读]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谢福秀
        福建省南平市顺昌教师进修学校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需赘述。读书也应是教师终身的必修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教研员,研训一体,要进行教学研究,教学指导,教改实验、教育科研,培养骨干教师,评价教学,指导校本教研(含联片教研),更要做善读之人。借助前人的肩膀,我们能站得更高,望得更远。阅读能引领我们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阅读能让我们专业、求新、有温度。下面我将从阅读内容的选择、阅读方法的运用、阅读活动的组织三方面说说自己的体会。
一、阅读内容的选择
        阅读按目的分,可以有实用性阅读、涵养性阅读和消遣性阅读三个层次。阅读目的不同,选择的阅读内容就不同。
        1、实用性阅读——读专业书刊
        北京十一学校联盟总校校长、海淀教育战略性人才培养基地主持人李希贵说过:阅读的一个重要的技巧就是把读书和手头要做的事情联系起来,即做什么读什么,做什么学什么。你目前着手做的工作,有时候需要高度、宽度、厚度,这些东西仅仅靠本人的体验,甚至周边人经验的借鉴是远远不够的。从眼前遇到的问题出发,去找这个领域最顶尖、最经典、最新的书籍来学习。
        李校长的话我深有体会。2000年我参加市骨干教师培训,第一次承担课题研究。20年前课题研究对于山区的一线教师来说,犹如天边的云,距离遥远,摸不到,看不清。身边的同仁也和我在同一起跑线,没有模板可参照。正是一头雾水时,我们每位骨干班学员都拿到了《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这本书。这本书以“学校科研——时代的呼唤”为开篇,接着介绍了学校科研的三步曲“选题立项——实施操作——成果收获”,将实践、理论、案例、分析相互交织,有机融合。此书的第三章还详细在介绍了适合广大教师解决现实问题的“行动研究”研究模式。读了这本书,我边学边用,边学边练,尝试体验,先后承担了县、市、省级立项课题,在读书实践中超越自我。
        无独有偶,去年我参加南平市名师培养对象培训,南平教师进修学院请了福建省首批教学名师、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一小学林珊副校长给我们讲《教学主张的提炼》。林珊老师介绍了教学主张的凝炼要有理论研究,系统阅读是必由之路。她先是读了哲学与儿童研究类书籍,这些哲学与儿童的阅读研究为她的思想主张研究提供了方法论视角,在此基础上,她从认识论、解释论、主体论、课程论、教学论五个维度建立阅读地图,围绕“真、善、美”的语文教学,阅读了大量美学、文艺学类的哲学书籍,以及相关的语文教学理念书籍,如李泽厚的《接受美学接受理论》、曹海明的《本体与阐释:语文教育的文化建构观》等。系统的阅读为林珊老师的教学主张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她本人的教学主张《语文教学的真善美意韵》也破土而出。林珊老师的讲述,让我知道,是读书成就了名师。提炼教学主张,首先要进行理论研究,要读大量的教育专著,有理论的支撑,再结合实践研究,方能独树一帜。
        做班主任工作我们可以读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魏书生《魏书生班主任工作艺术》,做语文教学工作,我们可读语文名师斯霞、李吉林、于永正、贾志敏、王崧舟、孙双金、薛法根、周一贯、管建刚等教学名师写的书。家庭教育可以读武志红《为何家会伤人》、伊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等等。
        此外,我们还可以读小学语文教学相关的前沿杂志。如《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语文教学讯》、《福建教育》等等。
        2、涵养性阅读——读经典名著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而人类拔高生命的高度离不开阅读”“阅读能够让一个人拥有精神世界,体验自己的精神生活。”上面语句摘自朱永新2018年10月,在金华参加首届全国中小学教师读写比赛公益活动颁奖典礼暨第二届活动启动,做的题为《在阅读和写作中幸福成长》的报告。《道德经》第十一章中有曰:“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识得读书“无用”之用,可以涵养精神。
        读古诗词,陶冶情操。“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的思念;“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耐人寻味的哲思……诗仙李白的豪迈奔放、富于想象,诗圣杜甫沉郁的家国情怀,诗佛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的豁达、李清照的婉约,柳永的缠绵,既是表达风格,亦是阅读感受。诗人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诗词中。诗歌启发人的情感、心智,丰富了人们对世界的感受。数学家苏步青从事诗歌创作几十年,曾表示“深厚的文学、历史基础是辅助我登上数学殿堂的翅膀,文学、历史知识助我开拓思路,加深对数学的理解”。这也启示我们,专业的精深非常重要,但通识教育、人文素养,也不可或缺。
        读中外名著,与精英对话。歌德有言: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我感受人性的自尊、自强与自信,感受青春的气息和理想的光芒。我仿佛听到男主人公孙少平在对我说:“我无法选择出生的环境,就只能靠努力来改变命运。纵使生于平凡,物质贫乏,却不能阻碍我有理想,有追求,有知心朋友,有红颜知已;就算我遭遇苦难和挫折,坚强的意志却让我不停地拼搏与追求。这个天地,我来过,我奋战过,我深爱过,我不在乎结局。”我觉得,书本给我讲到未曾见过,未曾听过的人物、情感、思想和态度,正是我和无缘谋面的历史巨人或不相识的朋友进行精神的对话过程。这一过程我的思想穿越古今,可以天马行空地思考,无边无际地探寻,在精神上得到修养,并从中体会到生命的欢乐和自由。阅读涵养精神,丰富人生,让我们更美丽。
3、消遣性阅读——读闲书
我70年代末上小学,那时还鲜有电视机,更别说手机、电脑了。跟小伙伴游戏之外,最好的消遣是看小人书。《三国演义》、《水浒传》,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囫囵吞枣地看了不少。特别是雨天,无法参加户外活动时,手捧小人书坐在木墩上,一坐就是大半天。诸葛亮、李逵、哪吒、姜子牙等书中人物给我的童年抹上一笔亮丽的色彩。
        到了中学,夜读金庸、梁羽生,偷读老爸锁在箱子里的《七侠五义》最是精彩刺激。印象最深的是读初二时,不知哪位舍友得了本《射雕英雄传》在宿舍传阅,好不易到我手中,我是连吃饭都捧着它,生怕一放手就被别人拿走了。晚上,宿舍熄灯,就躲在被窝打手电看,机灵刁钻的黄蓉,逍遥自在的洪七公,顽皮的老顽童周伯通,每每让人捧腹不已。
        读师范时开始涉猎外国名著作,《安娜卡列琳娜》、《红与黑》、《巴黎圣母院》、《十日谈》等,生吞活剥,却不亦乐乎。
        目前多在微信读书平台读电子书。《鼠疫》陪我度过疫情宅家时难耐的日子,也加深了我对疫情的认识。《鼠疫》是虚构的,而新冠肺炎却真实存在。武汉封城,一定有人与朗贝尔先前那样想尽一切办法冲出城外,但也不乏像里厄那样一心想救人的医生和塔鲁那样的志愿者。鼎鼎有名的,如钟南山和李兰娟院士,更多的是籍籍无名的普通大众,如一批又一批支持武汉的医疗队伍。“透过明敏和挚忱阐明了我们这个时代人类良心的种种问题。”这句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辞是对《鼠疫》的高度概括。
二、阅读方法的运用
        阅读的方法很多,因人而异,因书而异。下面介绍五种简单适用的方法。
        1.三色笔阅读法
        在看书的时候,准备三种颜色的笔,边读边画。蓝色笔画文章主干的部分;绿色画自己觉得特别有意思的地方。阅读完以后,回看蓝色笔画的部分,把最重要的用红色笔画出来。红色划线就是“重中之重”。这个读书法有至少有二点妙处:(1)划重点,锻炼抓主干的能力;(2)便于回看,蓝色部分、红色画线就是重点。
        2.把书读厚——“拓展”读
        “读厚”就是在主干上不断添枝加叶,把内容细化,不断深入探索的过程。用画树来比喻,读厚的过程就是给树干添枝、加叶、增花、累果。
如读李吉林《情境教育精要》,情境教育的核心概念:“情境教学是通过创设优化情境,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主干是“情境教学”、“创设优化情境”和“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读厚的过程,我们由“创设优化情境”可以拓展联想到创设情境的途径,“情感活动”可以拓展联想到教师的激情及学生的入情等。“认知活动”又可细化到感觉、知觉、想象、思维、语言、记忆等。
        3.把书“读薄”——“剔除”读
        “读薄”就是把主干外的枝叶都去掉,只留下最精要的骨架,断舍离的过程。以本文为例,如下图所示,留下主干就只有“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运用”、“活动的组织”这三点了。
        
        
        
        
        
        
        
        
       
        
        
        
        
        
        4.读专题文章——对比读
        《礼记》有言:“古之学者,比物丑类。”当我们对一个作家,对一个题材,对一个领域特别感兴趣的时候,可以寻相找关的书籍,把一些书、文章放在一起读。这些书、文章放在一起,可以对比着“找相同”和“找不同”。一个作家写了那么多作品,这些作品有相似之处吗?同样的主题,不同的作家来写,有什么异同?同样是写狐狸的故事,古今中外,这类故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对比读,既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加深认识,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
        5.做读书笔记——分门别类
        读书时,把认为有重要价值的内容照原文抄录下来,或把读书心得记录下来的做法,称之为笔记读书法,素为古今学者所称道,故有“不动笔墨不读书”之说。读者在“心到”的基础上,边读边写,眼手并用,使注意力集中,有助于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我刚到进修学校时,我县已退休的特级教师王建熙老师教我要用三个本子做读书笔记,一本记阅读教学,一本记习作教学,还有一本记口语交际和综合实践。记的时候还要写清楚书名、作者、出版社,方便日后查原始资料。
        三、阅读活动的组织
        一个人可能走得更快,但是一群人会走得更远。阅读活动的组织就是把有共同的阅读目标的人聚集在一起,在前行中一起切磋与交流,激发灵感与思维的火花。同行人的闪光点会开启你的心智,解决你的困惑。
        1.与校长共读一本书
        顺昌实验小学上一任校长张曙光在任期,每学期组织教师与校长共读一本教育专著。学校确定书目,统一购买。教师读书交流后写读后感,学校把优秀的读后感装订成册。一学期读书活动结束,在教师自愿的前提下,学校以6折回收读本。有校长的引领,更有全校老师的共同参与,全体教师通过读书,形成了教育发展理念的认同和行动的自觉统一,为促进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与老师共读一本书
        培养新教师,是教研员的重要工作之一。顺昌教师进修学校于2019年1月成立了培青团队,学员是近五年入职的新教师,指导老师由教研员及市级名师培养对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承担。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培青团队指导老师和学员共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王荣生《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十四讲》、施茂枝《这校教写作不难》、王崧舟《听王崧舟老师评课》、管建刚《教师成长的秘密》等教育专著,切实提高培青团队成员的个人修养和专业素质。
        3.师生共读一本书
语文部编教材增加了“与大人与一起读”、“快乐读书吧”、“阅读链接”栏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2020年首次颁布了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这些举措传递重视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信息。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呢?我县的做法是结合部编教材和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拟定我县各年级各册师生共读课程书目5册,教师在与学生共读的基础上,上好阅读导读课、推进课、交流课、延伸课,扎实有效地做好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附:顺昌县小学各年级必读书目)
        4.QQ或微信读书群
        福州教育学院卢永霞老师建了共沐《诗经》QQ群,群成员有来自五湖四海的97人,每个周末确定一篇共读篇目,自觉自愿在群里朗读、互听、讨论。
        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成立的“真爱书友会”微信群,有近3700名的书友参加。群中领读教师录制了共读音频,老师们根据必读和选读书目购买书籍,坚持每日阅读打卡,并在微信群分享读书感悟。下面摘录董晓红老师的分享:《教育的情调》不断重复对孩子作为“人”的属性的尊重和重视,提醒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体验,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才能进入孩子的体验世界。
        5.主题读书会
        我的好友,福建小有名气的诗人晓寒深处,成立了“溪畔读书会”,书友们相约富屯溪畔,品读好书,共沐书香。读书会成员一个月读一本到两本书,可以纸质阅读,也可以电子书阅读,书目由主持人指定或大家商定。一个月举办一次读书分享活动,现场交流、分享阅读感受。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所以,读书吧!读书既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还可以给我们庸常的生活埋下微小的信仰,让我们与未来更好的自己相遇。
参考文献:
[1]斋藤孝(日),武继平译,《阅读的力量》,北京:鹭江出版社,2016
[2]李吉林,《情境教育精要》,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004.
[3]赵大悌、赵小刚主编,《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