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兴趣 畅享悦读 -----“互补”式教学推进名著导读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第24期   作者:徐赛君
[导读] 去年年关将近之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骤然而至
        徐赛君
        浙江省青田县伯温中学 浙江 丽水 323900
        摘要:去年年关将近之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骤然而至,在中国大地大肆蔓延,不仅打破了人们正常的生活,也打破了原有的教育教学计划。对于习惯了室内苦读的初三学子来说,线上学习成一挑战,名著阅读也成一大难题。而阅读,是老师能教给学生庚子战疫的一支锋利的剑!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通过读书来强大学生心灵,提高他们读与思的学习能力成为名著教学探寻的方向。在这样的教学意图下,笔者特别重塑了《儒林外史》的名著导读教学形式,用真实的“讲儒林故事”比赛的情境,驱动学生在线互动阅读名著;以“设计名片群”为导学支架,创建“儒林主播台”作为导学平台,驱动学生课堂合作探究名著;以学生书里读、书外讲,线上学、线下思的“互补”阅读方式整合整本书的阅读链条,启发学生重开名著阅读之旅。
        关键词:名著导读;儒林外史;互补”式导读
        一、抛出“故事比赛”话题
1.题材范围:以《儒林外史》中主要人物故事为内容。
2.形式:以视频形式上交学校,各校评选出“故事大王”“ 故事之星”“故事能手” 并于3月20日前推荐青田教育局参加县级比赛。
3.时间:5—8分钟。
4.评奖 :全县评出优秀奖若干名,颁发奖状,给予奖励。
        二、整合与建构
活动一:然然讲故事
何谓“儒林”?封建社会里“读书人”或“士人”这一群体,今天就让我们读书人讲读书人的故事吧!让我们一起在线上听听我女儿然然讲故事!
活动二:“三情故事法”评改故事
学生点评然然故事后,教师介绍:讲故事的灵魂是“情”,唯有“情”能做到让听众泪洒当场或群情激昂。今天我们学习“三情”故事法:“三情”即情景、情感、与情绪。
第一情:方法一:添加细节
故事中范进“笑”的这一细节,通过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细致地刻画出范进中举发疯后的狼狈,极具喜剧效果。这是整个故事的高潮部分,能让人印象深刻,应该重点刻画。
方法二:找准“故事眼”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就能看到人的内心。同理,讲一个故事也要找准切入点。这个切入点也可以称之为“故事眼”,他是整个故事中最吸引听众的地方。同学们你能从书中找出这样的人物及他的“故事眼”吗?
学生回顾归纳:周进的故事眼是“哭”、匡超人的故事眼是“孝”、杜慎卿的故事眼是“雅”、王冕的故事眼是“勤”、女性沈琼枝的故事眼是“智”等等。
第二情:方法三:知人论世
教师出示范进中举及吴敬梓的相关背景资料,对人物及作者知人论世之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者在书中对科举制度戕害文人的辛辣讽刺与批判的主题,感悟名著主旨。
        第三情:讲故事的你如何评价范进呢?这个故事带给你一种怎样的情绪呢?
        世人对《儒林外史》的美学评价: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同学们只有有了忠于原著的真实评价,有了悲喜交融的故事情绪,讲故事者才能讲好这个“笑中带泪”的人物,讲好这则儒林故事。
诊断反馈:学生想要把故事情景栩栩如生地呈现在听众面前,首先就要理解故事内容,这样方能把重要情节讲得真实动人;其次,作者想要在某个人物或故事中传递怎样的主旨,即情感;最后,对故事中人物有怎样的褒贬评价,对故事的酸甜苦辣,人物的喜怒哀乐有何态度?即情绪。运用“三情故事法”讲故事,看似在讲故事,实则在教阅读整本书的方法:教给学生把握书本关键信息,进行名著人物与内容的回顾与归纳,将书里读与书外讲的方式互补融合,在此基础上进行整本书内容与主旨的整合与重构。


活动三:创新故事
杜小萌同学犯难道:万一我选择的人物故事与别人的重复了,我讲的故事不就没有新意了吗?
《儒林外史》中的“儒林”即指“读书人”,因而书中“士人”众多,同学们请将以下“士人”与“名字”进行连线:
醉心于功名无法自拔之士? ? ?匡超人、牛浦郎;
功名富贵诱惑下逐渐堕落之士??周进、范进、马二先生;
封建制度下胡假道学士?????王德、王仁;? ? ? ?                   
精神空虚的“名士” ? ?      王冕、杜少卿、庄绍光;
心性高洁的一股清流之士 ? ?  蘧公孙、娄公子、景兰江;
深受礼教荼毒的迂腐之士????王玉辉;? ? ? ? ?
诊断反馈:连线之后学生能发现:作为一部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并不是单一塑造每一个形象的。第一回就塑造的正面人物王冕,作者将他置于全书之首,写他几近完美的人格其实是为了对比反衬那些虚伪丑恶、品格低劣的儒林人物,从而更辛辣地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封建文人的毒害和摧残。而学生再将丑中各种不同类型的丑态进行归类后也会发现:运用这种人物归类梳理法来讲故事不仅可以创新故事内容与主题,还教给我们一种阅读大型名著的读书方法。这方法的传授悄无声息却又能运用于实践,学生于潜移默化体验并内化。
        三、应用与拓展
1.季晓康同学说:《儒林外史》写于二百多年前的清代乾隆年间,为什么我觉得“和我们的世界更接近”呢?你能否将“疫情百态”中的故事与“儒林百态”中的故事联结起来讲讲呢?
比如:王冕、杜少卿这类科举制度的逆行者,是不是能让你联想到疫情之下的那些勇敢逆行者呢?吴敬梓何尝不是清朝科举制度的吹哨人呢?那些假道学、假绅士们,是否让你联想到那些为掩盖现实的训诫,诋毁造谣生事的人呢?
诊断反馈:随着“疫情”的蔓延和举国“战疫”的进行,“疫情”也成了一面生活的照妖镜,照出百态人生。在“战疫”的日子里,有着太多或美或丑、或悲或壮、或焦虑或欣慰的各色感悟,让学生将“儒林故事”与“疫情故事”联结起来讲述,学生需综合书中所感与书外所悟,在类比体验的同时达成“书内学”“书外思”的互补阅读。这种学思结合的阅读方式不仅是一种创新故事的方法,更能促进学生深入体验社会人生,在深入探讨中促其思维层次悄然提升。
2.作业布置
线上直播课堂前五分钟,请讲故事优秀的同学担任“儒林故事主播员”,用课前五分钟在线上主播他的“儒林故事”,优秀者推荐参评。希望这些主播们能成为同学们的阅读点灯人,指引大家不断进行阅读探索。
        四、课堂反馈
1.读讲融合,互补还原名著。
用讲故事的方法指导学生通过浏览与跳读来还原性阅读名著;找寻故事眼以切入小说情节;知人论世以深刻理解人物形象;人物归类重组以精准感悟作品主题;生活故事对比联结领悟作品意义。
2.学思结合,互补研读名著。
统编教材阅读教学编写体例各具特点,《儒林外史》这样的古代讽刺小说,文字有些难读但故事内容生动、讽刺手法独到,主题深刻。笔者以生活故事联结的任务来驱动学生进行专题化深入研究,促进学生精准解析、深度阅读。学生在学思结合中有了独特的情感体验,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名著阅读的时代意义也得以凸显。
3.内容片面,整体阅读欠缺。
讲故事的任务只能还原性阅读书中的部分内容,学生对自己讲解的部分故事、人物及主题会有自己的独到解读,但这仅限于对一个章节及相关内容,这样的阅读会导致对于名著的理解过于单一,也不能确保阅读的连续性与完整性,因而降低的整本书阅读的价值,整体阅读较欠缺。当然,没有设计整本书阅读的有效支架也是导致整体阅读欠缺的一个重要原因。
线上交流的沟通方式对学生自主与自律的要求很高,线上教学的诸多不稳定因素也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差强人意,部分学生没有完全参与进来,也存在为完成作业而敷衍应付的草草阅读,这样就更大程度上削减了名著阅读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D].谭江慧.鲁东大学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