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中“爱+尊重+智慧”德育主题活动实践探索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第24期   作者: 李文志
[导读] 互联网+教育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成为目前最为聚焦和研究的热点。
        李文志
        银川市实验中学   
        摘要:互联网+教育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成为目前最为聚焦和研究的热点。在中小学的德育过程中,互联网+教育为德育模式的构建及实践、德育方式及其延伸、主题素材选择、主题活动的设计和实践、交流互动的方式效率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机遇。如何实现互联网+教育在德育实践中深度融合,使德育更接地气、更有效地抓住德育实施的重点和热点,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自然也成为德育研究的重点。在这一背景下,立足银川市实验中学实际,总结学校多年积累形成的以“爱的传递”为主线的“一五三四”德育实践,进而探寻和挖掘其德育理论,进一步更新理念、拓宽途径、实践延伸,进一步把德育工作做的更细、更实、更精准。
        一、背景
        1、“爱+尊重+智慧”的德育实践是遵循教育规律,契合教育实际,有效提升德育实效的德育理念。
        爱是教育的灵魂,尊重是教育的开始,智慧是教育的追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通往成功教育的桥梁,能打开学生心灵的大门,让师生的沟通交流更加有效进而激发学生求真向善的自信。尊重是教育的开始,既要尊重教育的客观规律,又要尊重教育的主题,学生的教育是一个综合的工程,集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于一体,学生所呈现的学习行为习惯绝不是一朝一夕而形成的,学生的教育和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随着知识、能力和心理不断变化,综合分析高中不通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程度,掌握客观规律,进而有效开展符合阶段的德育,往往会事半功倍。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每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在性格、能力、爱好、习惯、学习以及家庭情况上都不同,平等地尊重每一个学生是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前提。当然尊重是相互的,教师尊重学生,学生一定会更加尊重教师。智慧是教育的追求,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会遇到很多新的问题和挑战,比如手机如何有效管理和使用、学生心理健康、校园欺凌的问题等,解决这些棘手而又迫切的问题,绝不能简单粗暴处理,这就需要教育者智慧地处理解决。“爱+尊重+智慧”是一种遵循教育规律、契合教育实践、有效提升德育实效的有机结合的综合理念。
        2、德育主题活动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心理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主题为载体的生活体验德育。
        高中学生处于青年初期,自主意识较强,很难直接接受某种观念,传统的灌输式德育很难满足高中生成长的需求,主题活动以其鲜明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了高中生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高中生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既突出了思想道德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强化了学生的生活体验,避免了空洞说教造成的效果低下。
        3、“爱+尊重+智慧”德育主题活动符合学校实际,是学校多年德育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积累。
        银川市实验中学一所较为鲜明的具有艺术特色的公立普通高中,艺术特长学生占全校学生的80%,近年来随着学校办学质量的显著提升,在宁夏艺术特色教育形成了较强的优势,生源质量大幅度提升。学生有艺术特长,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这就需要有大量的活动,一是为其专业成长搭建平台,二是通过主题活动提升其综合素质。历经18年的摸索,学校校逐渐形成了“一五三四”智慧德育模式。
        4、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中爱+尊重+智慧德育主题活动实践是符合当前时代需要的。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技术已经广泛地触及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互联网+教育”已经与我们“零距离”接触,互联网对于教育带来的是不仅仅是获取信息的便捷化、教学方式的现代化、探究途径的多元化和数据统计的精准化,而更多的是对教育教学方式、师生互动合作、学习探究深度广度的冲击和革新。

利用微信、微博、线上视频资源,既抓住德育时效,又能有效充分地利用整合资源,提高实效。
        二、实践
        1、以“爱的传递”为主线,落实“日行一善”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爱的传递”主题活动,是“爱”的传递载体,是德育实践、情感体验的途径。学校每学年以各种节日为契机,以“爱的传递”为主题开展系列教育活动,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各项活动,从身边小事做起,对学生渗透感恩与奉献的思想,形成了“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的主题月活动教育体系。例如:在妇女节,倡议学生为女老师和母亲自制爱心贺卡,传递感恩之情。举行清明远足活动,让学生亲近自然,感受家乡之美,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国庆前夕举行“向国旗敬礼”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冬至”组织老师们包饺子,为住校学生送去温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元旦组织丰富多彩的迎新年联谊活动,展示师生才艺,丰富校园生活,增进师生感情,增强集体的凝聚力。此外,学校将每年九月教师节所在周的星期一定为实验中学的 “班主任节”。通过升旗仪式和主题班会组织隆重的庆祝活动。号召全校师生对班主任表达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感谢。
        2、以“养成教育”为基础工作,培养“为善守纪”的合格中学生。
        生活即教育,体验和经历是最直接、影响最深刻的教育;离开生活就是空洞、乏味的。德育活动注重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来培养习惯、形成认识、塑造品德。学校教育的两个底线就是教育学生不违法,不失德。在此基础上,教育学生成为受人尊敬、欢迎、喜欢的人,成为高尚的人。养成教育是贯穿高中三年始终,从高一新生入学教育一直延续到高三毕业。高一突出“理想目标、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勤俭节约、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高二年级突出“明理诚信、仁爱互助、勇敢进取、好学善思”人格教育。高三年级突出“理想信念、责任意识、意志品格”责任教育。体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使德育目标具有规范性和层次性。
        3、把握热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践行核心价值观,落实“三爱”目标。
        德育是动态的,学生是日日常新的,学校德育只有以学生的变化为出发点,把握热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德育才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学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各项德育工作中来,通过升旗仪式、运动会开幕式、军训、开学典礼等工作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理想信念。利用重大节日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主题活动,渗透“两史三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主旋律教育。
        4、坚持“赏识激励”,促进“家校合作”,构筑“爱+尊重+智慧”的德育生态校园。
        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两史三爱”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为根本,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为重点,以落实《中小学生守则》为抓手,坚持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不断完善德育长效机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积极开展“五育、四进”和“六个一”活动,使德育走进课堂、班会、学生和家庭,有效实施管理、教书、服务、环境、家庭多元育人的目标。开办家长学校,通过亲子专家进课堂、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等活动,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增进亲子关系来优化学校的教育效果。一年一度的 “同架一座桥,共圆一个梦”家访活动,更是拉近了学校与学生、家长的距离,通过主动走进家庭,积极建立家长、社会与学校的互动体系,从而增强德育的合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