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丽
湖南省安仁县思源实验学校 湖南省 郴州市 423600
摘要:现如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展正如火如荼,这就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教师从根本上创新和优化教学策略,实现高效的语文教学。对此,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经验,从设置课堂提问、创设讨论情境、引入现代设备三个维度出发,来分析促进小学语文高效教学的创新策略和科学方法。
关键词:教学策略;小学语文;高效教学
高效教学是教育教学的理想化状态,也是广大教师一直以来都在不懈努力的价值追求。然而,受传统观念和思想的影响,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单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造成教学过程的枯燥乏味,从而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阻碍了语文的高效教学。对此,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彻底地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全新的观念为指引,来推进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革新,从而达到小学语文高效教学的最终目的。
一、设置课堂提问,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为基础的环节,也是最基本的教学方式,可以在集中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启发学生的思维,避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和状态中。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改革过去单方面传输的教学策略,灵活且巧妙地设置课堂提问。具体来说,教师应该从语文教材课本的重点和难点出发,去设计各种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并找准时机来向学生进行提问,从而设置教学悬念,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不断触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地展开学习和探究。
例如,在教授《圆明园的毁灭》时,笔者先带领学生们对课文熟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随后,笔者从课文中提炼信息,设置问题,通过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们的思维。问题如下:作者是怎样看待圆明园被毁的?“不可估量”一词在课文中代表了哪些含义?提出问题后,笔者会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们围绕问题展开思考,一段时间后,学生们得出答案,这时,笔者再让学生们回答问题,展示自己的答案。这样,笔者通过设置课堂提问,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创设讨论情境,促进学生交流讨论
讨论是师生、生生对方间交流和互动的过程,讨论情境的创设能够活跃教学的氛围,促进思维的碰撞、联系,并有效拓展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范围。
所以说,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点地改革教学结构体系,先将全班学生科学地分成4-6人一组的学习小组,并确定组内成员的具体职责和分工,再以任务为驱动,创设良好的讨论情境,鼓励和引导学生展开组间的讨论、沟通、互动和交流,活跃教学的氛围,促进学生间思维的碰撞和优势的互补,最终让学生实现互帮互助和共同进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授《太阳》时,传统的语文课堂十分枯燥,学生们每次在课堂学习中都会感到厌烦,针对这一问题,笔者革新教学模式,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法来创设讨论情境。首先,笔者利用课前准备时间将学生们分成了多个小组,每个小组5人,随后,笔者笔者再根据课程内容为学生们布置探究任务。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会鼓励学生们多交流、多讨论,以此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随着课程的推进,学生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学生之间的情感也得到了提升。这样,笔者通过创设讨论情境,促进了学生的交流讨论。
三、引入现代设备,加快学生理解速度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教学也逐渐呈现出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各种现代设备被广泛地运用到了教学实践过程中,发挥出了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积极地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主动学习以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和教学能力,善于将多媒体、电子白板等现代技术设备引入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来,对语文知识进行数字化的加工和处理,再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形式呈现、展示出来,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刺激学生视觉和听觉的多重感官,进而加快学生知识理解的速度。
例如,在教授《四季之美》时,本节课文的内容以写景为主,上课后,笔者先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们展示了几组图片,通过图片介绍四季的不同景色,随后,笔者再让学生们打开课本,阅读作者笔下的四季景色。在阅读结束后,笔者通过多媒体技术对课文每段内容进行分层,同时根据课文内容展示不同季节的景色图片,在展示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热情也有了显著提升。这样,笔者通过引入现代设备,加快了学生的理解速度。
总而言之,高效教学的达成和实现是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和目标,同时也是有效推进新课程改革、发展素质教育的强大动力和有效支撑。所以说,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必须要真正地认识到教育教学的发展和变化,把握其中的变化趋势和内在要求,并以语文学科特性和学生身心发展状况为出发点来展开探索,以实现设置课堂提问、创设讨论情境、引入现代设备等方法和策略的运用,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优化语文教学的过程,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小学语文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刘凤娜.小学语文教学中高效课堂的建立[J].中国教师,2017(S2):94.
[2]李涛.改进教学方法,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学周刊,2017(26):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