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联淑
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丽江实验学校 674100
【摘要】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古人云“好文章不读不知其妙”。语文是以语言为载体的,因此,吟咏诵读永远是学习语文的不二法门。相对于古人而言,我们今天在语文课堂中诵读的时间却大打折扣。新课改下,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诵读环节正在被人们弱化甚至忽略。如何才能达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要求,值得每位语文教师去理性地思考分析。
【关键词】诵读 弱化 忽略 思考 分析
在语文教学中,读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手段,它是教学的主线,应该贯穿着整个语文教学课堂。南宋《训学斋规》中讲到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这里“口到”的意思也包含了诵读。诵读是语文学习中事半功倍的好方法,可在当下的中小学语文课堂中,诵读教学一直低效运行,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通过和学生交流,笔者分析出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语文教师对诵读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目标狭隘化。任何一所学校在应试教育指挥棒下,不得不过分强调传授学生知识和应试技能,把学习局限于课本,局限于考试内容。为了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提高课堂效率,大多数语文教师认为只有“讲”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并快速牢记知识。教师们觉得与其搞课文朗诵这种既费时又费力的投入还不如让学生多做几道题,让老师多讲几分钟来得实际。为此,整个课堂只听见老师讲,听不见学生读。就如笔者目前所教年级的听课为例,教师讲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虽有佳肴》这篇文言文,教师让学生齐读一遍课文后,就开始逐字逐句的深入分析讲解。字词,翻译,论证方法,修辞手法,文章中心……可以说,整堂课“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四十分钟的课堂,最后还剩十分钟,我原以为老师会指导学生朗读背诵整篇课文,可最终听到的却是做练习题。对于整堂课,老师的讲解以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那是无可挑剔的,可少了朗诵这一环节,笔者总觉得缺少了一点应有的语文味。就好比一顿饭没吃饱,总觉得肚子里差点儿什么东西。亦好比喝一杯还没泡好的茶,就欠缺那么一点儿滋味。在急功近利思想的驱使下,即使在公开课时听到的琅琅读书声也只是“表面声音”,流于形式,一到常规课堂立马现出教师主讲的原形。这些做法大大弱化了朗诵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更无法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诵兴趣。
二、语文课堂中诵读方式单一
一节课四十分钟,教师要完成有关考试内容的教学目标,不得不压缩课文朗诵时间。有些语文教师会把朗诵放在开头,全班齐读;或放在中间,请一两位同学起来朗诵优美的段落;有的会把朗诵放在课文讲解的最后,作为下课的标志;其实根本没有达到朗诵的目标。学生就像诵读的机器,不带半点感情。甚至有些教师仅仅让学生课后自读,或者课上默读,这样不仅抑制了学生的阅读个性,而且根本没有发挥朗诵在教学中的作用。
三、教师缺乏诵读指导理论知识和示范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朗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语文教师的准确指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在现实中,有较多的语文教师,缺乏诵读指导的有关理论知识。胸中没“墨”,就会导致诵读指导单一。在学生朗诵开始前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同学们读完后只简单的说一句“同学们读得很好”,具体好在哪里却不细说。诸如此类的朗诵指导,太过粗放化,形式化,冷漠了朗读者。
教师本应是朗诵的引导者和示范者,朗诵更是一位语文老师理应掌握的技巧。可如今在课堂上许多教师却不为学生做示范朗诵,导致学生不知道如何准确的进行朗诵。
四、学生普通话不标准,缺乏诵读自信
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他们的普通话带有浓重的方言音。甚至有些偏远地区的学生,他们只会用自己的本民族语言表达,交流,不会讲普通话。在课堂上,他们害怕朗诵出来的课文不流畅,遭到他人的嘲笑,为此内向的同学不敢起来大声朗诵课文。渐渐的,他们就丧失了朗诵的欲望,在班级里再也听不到他们的朗诵声。
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下,朗诵已经定位成为阅读教学的“热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到诵读的重要性。既然读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必要手段,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避免“填鸭式”“满堂灌”般的教学模式。教师花费大量时间讲,也许短时间内学生懂了,但时间长了就会遗忘。如果教师拿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去诵读,提高诵读在课堂里所占的时间比例,学生就会在诵读时展开想象,通过诵读启发他们的思维,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这样得来的知识学生会记得更牢固,更长久。学生在诵读中培养语感,进而理解文章内容,这对学生做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都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教师应该采用多种诵读方式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当然,如果任何篇目都采用多种诵读方式确实会花费许多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认真分析整篇文章,精选诵读内容。如果诵读内容太多,学生就会有压力,容易疲倦,读起来精神不好,显得很勉强。如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社戏》这篇小说,篇幅较长,只需选取“月夜行船”和“月夜归航”两个优美片段进行诵读即可。而第三课的《安塞腰鼓》是一篇宣泄生命的赞歌,它恢弘的气势,铿锵的节奏很适合学生朗诵。对整篇课文进行朗诵,可以让学生体会到黄土高原上人们的力量之美,生命之美。而对于短小精悍的古诗文,如《关雎》,《蒹葭》,《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都应熟读成诵。无论是节选还是整篇课文朗诵,都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朗诵方式,如范读、指名朗读、自由读、美读、评读、角色表演读等。如《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这篇文章就适合角色表演朗读。多种形式的诵读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容易让学生走进作品,产生共鸣。
再次,教师应加强自身诵读知识理论学习,不仅要准确指导学生诵读,而且还要在课堂上做诵读示范。2018年,网上一位淄博的语文老师火了,他在朗诵李白的《将进酒》时,时而引颈长啸,时而低首垂泣。笔者认为这样深情并茂的朗诵方式一定会让学生记忆深刻,千言万语尽在朗诵中,又何必花费大量时间去讲解呢?又如,鲁迅在《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道“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鲁迅笔下的这位先生,让学生诵读课文的同时,自己也沉浸在了诵读的世界里。虽然学生不懂老师读什么,但从老师诵读的神情姿态,学生大概明白了这是“极好的文章”。可见,老师的诵读,如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启发着学生。
朗诵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发散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直接的告诉学生文章内容,而是温柔多元的让学生读出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校园晨风中琅琅的读书声,亦如山涧的潺潺流水,其声音清脆悦耳,净化身心。在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少一些“哑巴语文”,“哑巴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诵,让语文课堂“活”起来,乐起来。
参考文献:
【1】修凤龙,姜亚娟,刘凤春.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教学[J].学周刊,2017(8).
【2】刘青.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诵教学策略探索[J].吉林教育,2017(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