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的有效开展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月12期   作者:陈霞
[导读] 课外阅读活动,是学生阅读课本以外的书籍的一种活动,
        陈霞
        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湖滨中心小学  福建 宁德 352200
        摘要:课外阅读活动,是学生阅读课本以外的书籍的一种活动,有助于学生阅读量的增加,有助于学生理解阅读。小学语文教师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可以深化学生的课外阅读意识,帮助学生适应课外阅读的生活。但是,部分学生在课外阅读的时候,存在缺乏阅读的兴趣、难以吸收先进的理念、缺乏动脑的意识、吸收效率不高等问题,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为了解决学生的问题,让学生顺利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教师立足情境、生活、问题和实践展开了探索,在探索中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学生掌握了为人处世的方式,形成了逻辑分析的阅读思维,获得了写作创新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开展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能够打开学生的观察视野,让学生跳出课本阅读,看到更加广阔的阅读天地,了解不同的阅读风格,丰富学生对阅读的认识,使学生在阅读中成长,在阅读中积累知识,学会应用。
        一、挖掘情境的渠道——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师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可以借助挖掘情境的渠道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为学生挖掘情境的渠道,能够唤起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兴趣,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念头,使学生积累阅读知识,看到人生百态,丰富学生的情感。学生在情境的影响下,对课外阅读中的内容有了较为深刻的印象,感受到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获得了丰富的想象,受到了视觉上的冲击。
在组织学生阅读《三毛流浪记》时,笔者为了使学生了解三毛的艺术形象,知道三毛的悲惨遭遇,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感受阅读存在的意义,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了《三毛流浪记》的动画片,让学生在动画片中感受三毛的形象特点,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三毛的不幸遭遇。学生通过多媒体观看《三毛流浪记》的动画片后,知道了三毛是一个小朋友,因为长得又瘦又小,大大的脑袋上只有稀稀拉拉的三根头发而被人们称为三毛。学生对三毛为什么会又瘦又小产生了困惑。笔者便借助幻灯片向学生介绍了《三毛流浪记》的创作背景,让学生知道解放前的旧中国,官员腐败,社会混乱,人们颠沛流离,甚至都吃不上一顿饱饭,更不要提穿暖、住得好了。其中又数没有父母、在外流浪的儿童更为悲惨,三毛就是他们其中的一员。作者创作《三毛流浪记》也是受自己亲身遭遇的一件事影响,他亲眼目睹了因为寒冷而冻死的流浪儿,感受到了同胞的不幸,想要为流浪儿童发声,便设计了漫画,有了三毛这一人物。学生被《三毛流浪记》背后的故事吸引,表示想要了解更多有关三毛的故事,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做一个健康、向上的儿童。这样,笔者通过挖掘情境的渠道,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挖掘生活的渠道——培养学生为人处世的方式
小学语文教师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可以借助挖掘生活的渠道来培养学生为人处世的方式。教师为学生挖掘生活的渠道,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使学生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学会在生活中搜寻阅读的踪迹。学生在生活的影响下,将阅读与自己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了一起,有了理解阅读的生活基础,认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意义,学会了站在生活的角度分析阅读,感悟阅读,提升自己的个人素养。
在组织学生阅读《童年》时,笔者为了使学生了解阿廖沙、外祖母和外祖父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熟悉作者的描写方法,能够学习阿廖沙的坚强、正直;学习外祖母的善良、能干;敢于用合理的方式反抗像外祖父这样凶狠、贪婪的人,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围绕自己的生活谈一谈自己对童年的理解,让学生能够分享自己印象深刻的一件事,调动学生的参与。学生回想自己的生活经历,分享了自己的童年乐趣。

其中一位学生借助自己与家里养的狗和谐相处的故事,表示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喜爱。接着,笔者为学生提供了《童年》这本书的简介,让学生看一看作者高尔基描写了怎样的童年,感受阿廖沙是怎样度过童年的,分析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学习他们优秀的品质。学生走进阅读中后,发现作者通过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环境描写等对人物进行了刻画,记录了阿廖沙在恶劣的童年环境下,仍然坚持本心,成长为一个勇敢、充满爱心的人,给他人带去温暖。学生被阿廖沙的精神打动,表示会学习阿廖沙,身处逆境不言弃,摆脱环境的影响,做一个优秀的人。这样,笔者通过挖掘生活的渠道,培养了学生为人处世的方式。
        三、挖掘问题的渠道——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思维
小学语文教师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可以借助挖掘问题的渠道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思维。教师为学生挖掘问题的渠道,可以将阅读中需要学生思考的信息提炼出来,展示在学生面前,刺激学生动脑,让学生积极寻找问题的答案,熟悉阅读的内容和结构,完成对阅读的剖析。学生在问题的影响下,对阅读中的结构进行了分析,找出了问题的答案,懂得了迎难而上的道理,构建了课外阅读的逻辑思维。
在组织学生阅读《草房子》时,笔者为了使学生感受到文章内容的魅力,在教学中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观察《草房子》的目录,你最想了解的是哪一章内容?你认为目录有什么作用?你得到了怎样的阅读感受?让你印象深刻的人物有哪些?为什么?学生带着问题,走进了《草房子》,挑选了自己想要阅读的章节,认为目录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吸引人们的眼球。接着,学生对《草房子》进行了分析,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得出了不同的阅读见解,分享了自己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其中一位学生,表示自己喜欢的书中人物是桑桑,因为她热爱自己生活的地方,有一颗顽强、善良的心。这样,学生通过思考,熟悉了文章结构,养成了课外阅读的思维。
        四、挖掘实践的渠道——培养学生写作创新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可以借助挖掘实践的渠道来培养学生写作创新的能力。教师为学生挖掘实践的渠道,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将阅读中积累的知识运用在写作中,学会积累优美的语言,运用阅读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扎实自己的基本功。学生在实践的影响下,利用自己在阅读中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展开了对写作的挖掘,形成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抓住了语文的实践脉络,扩大了自己的学习空间。
在组织学生阅读《格列佛游记》时,笔者组织学生创作读后感,让学生写出自己的阅读感悟。学生在实践中,懂得了结合人物的形象、性格来分析,站在历史的背景下理解作者的创造目的,感受作品的讽刺意味,写出了自己的见地,展示了自己的写作风格。这样,学生借助写作,分享了自己的想法,形成了创新的能力。
总之,本文通过挖掘情境的渠道、挖掘生活的渠道、挖掘问题的渠道、挖掘实践的渠道,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了学生为人处世的方式,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写作创新的能力。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语言的力量,对阅读中所描绘的世界有了更加丰富的认识,体会到了强烈的阅读感受,找到了阅读课外书籍的动力,能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小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对学生的阅读情况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能够结合学生的问题来培育学生,解决学生心中的疑惑,让学生更好地阅读,延伸学生的阅读之路,优化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曹志芳.浅议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J].中国校外教育,2017(36):97.
[2]刘志洋.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52):81-82.
        作者简介:姓名:陈霞,出生年月:1975.04,性别:女,学历:大专,民族:汉,籍贯:福建古田,单位: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湖滨中心小学,职称:一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