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第24期   作者:张航
[导读]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张航
        (汇川区沙湾中学,贵州遵义,563115)
        摘要:在当前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并增强其创新能力,是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在课程中培养学生产生问题意识,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找到问题,并分析问题。在初中历史教学的改革过程中,教师也需要采用多种措施锻炼和增强学生思考能力,引导和推动学生产生更加深刻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问题意识;教学研究

        目前国内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多数教师只是单纯的讲解相关历史知识,历史教学很少与学生展开互动,学生很难产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为了有效的转变这一现象,初中历史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并使用多元化的方法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本文从历史课堂的角度出发,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展开研究,分析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产生问题意识,从而增强初中历史教学的效果,希望能够对于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帮助。
        一、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思路
        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和营造自主学习和研究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地产生学习好奇心。初中历史教学本身包含有大量的信息,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和帮助学生构建相应的知识脉络。教师在讲解课程的过程中,可以抛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主动的思考,利用这种方式锻炼学生产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并丰富学生个人的课堂体验。此外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引导学生探索相关问题,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的探索历史发展背后的规律和现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指导的过程中,也应当着重介绍难点和知识点,确保学生能够在严格的指导下产生深入思考,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自主思考能力,产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如在介绍近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课程中,教师可以构建相关情境,引导学生扮演历史事件中的任务,让学生在相关情境中认识到社会变革是国家的诉求。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加入到故事中,并主动思考相关故事的发展。学生在具备了自主思考的能力与意识后,可以自主地分析相关问题,利用这种方式,加强和深化对于相关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从学生个人的角度出发,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要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机会。只有让学生自主地发现知识点以后,才能够深化师生之间的联系,并且更加主动的对未知知识点进行探索,产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通过这种方法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从而产生理想的教学氛围。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具体策略
        (一)引导学生在课前阶段做好预习,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当前的中学历史实践中,许多教师往往只会将书本上的知识复述给学生,而并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思考过程,忽视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制约。此外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也是影响学生问题意识的因素之一。所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认识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相关的教学内容产生一定的认识,并且记下来书中的重要历史问题和历史难点。学生在课堂结束以后,可以利用彼此交流的方式,探索书本上的知识点与内容,从而将历史课程上的知识点吃透和彻底理解。学生只有吃透和理解了相关的教学内容以后,才能真正有效地提升其学习质量与效率。

此外这种学习的方法还可以消除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盲点,让学生在不同知识点和不同章节的学习中,产生更加清晰的认识。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历史课本中,《原始农耕生活》这一节课,其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原始社会人们的生活,以及对于农业社会的发展、相应的标志性事件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学生在预习相关课程的过程中,往往很难详细了解相关的知识点,所以在预习相关内容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事先标注相关的知识点,并且在课堂教学之前让学生主动地搜索相关内容。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利用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拓展思维
        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情境创设的方法构建相应的情景,引导学生在教师构建的情境中,积极展开思考,培养其发散性思维。教师可以在激发学生个人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相关内容,同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正确认识到历史事件之间的连续性。学生经过这种学习以后,可以利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此外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存在争议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积极展开讨论,学生自由地表述出各自的看法。教师如果利用固定模式进行历史教学,必然会对学生个人的思维成长造成影响。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要做到还原真相,让学生从自身的思考角度出发,拓展历史事件背后的知识,增强初中历史教学的融合性与开放性。
        如在《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这一章节,其中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较为混乱,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许多事情人们存在一定的争议,如春秋霸主齐桓公对于社会的发展是否有积极意义。当时中原各地的诸侯在彼此的攻伐之中,齐桓公提出了尊王的口号,并且讨伐戎狄、击败出国,成为当前是首位霸主,这也就意味着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位诸侯盟主。在齐桓公进入晚年以后,重用奸臣导致最终发生内乱,齐桓公本人也因此饿死。学生面对这种历史事件,应当从正反两个层面上分析这一问题,正确判断齐桓公的历史贡献。
        (三)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强化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理解
        利用情境教学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历史事件,情境教学模式所产生的代入感,让学生可以深化对于相关知识的认识。教师可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展开历史事件,让学生利用影音的方法看到动态历史。这种借助多媒体的方式加强教学中的活跃度,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氛围中深入的探索相关知识,让学生从多种多样的角度出发,探索和了解到相关历史事件背后的问题。
        如在《秦末农民大起义》这一课程中,秦末朝政混乱,受到宦官的把控,导致整个国家治理体系腐朽不堪,导致人们的生活无法继续,同时社会动荡不安,教师可以引入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历史内容,为学生营造出身临其境的历史体验感,让学生产生深刻的理解与认识。此外教师可以积极地引导学生,让学生找到突破问题的思路,利用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对相关的课程知识点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综上所述,在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核心在于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发现和探索问题,并且主动地找到应对与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通过这种应变能力与分析能力的引导,一方面让学生掌握更强的学习能力,另外还可以产生问题意识,对于其学习产生正面的积极作用。在当前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并且引导学生积极地展开思考,结合相关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升学生的个人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历史找到自身的兴趣,增强个人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廖国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分析[J].才智,2020(17):186.
[2]薛成功.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意识培养[J].中国农村教育,2020(08):80-81.
作者简介:张航(1972.10-),男,汉族,贵州遵义人,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沙湾中学教师,研究方向:初中历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