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在机械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8月23期   作者:武海萍
[导读] 本篇文章对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在机械基础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武海萍
        长兴技师学院     313100
        摘要:职业院校教学旨在为社会输送高级的专业技术人才。故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理念运用到中职教学中显得恰如其分。但教学做一体化作为教育部新颁布的教学理念,渗透到教学过程当中,依然需要一定的时间,教师可以先从基础课程做起,譬如机械基础教学课程,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进行教学做一体化的运用。基于此,本篇文章对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在机械基础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教学做一体化;机械基础教学;应用研究
引言: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是符合职业院校教学的培养目标以及教育现状的,应当进行大范围的推广,这种推广不仅仅是区域间的推广,更应当是全科目、全课程的推广。换句话说,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理念不应当只运用于机械基础教学中,还应当运用于职业教育的其他课程教学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成为高级技术职业人才。
一、教学做一体化概述
        所谓的教学做一体化,其实与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所谓的教学做一体化,指的是学生在机械基础课程的学习中,不能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育和学习,应当要注意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以这种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职业技术。
二、“教学做一体化”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机构基金会”是一门重要的机械工程课程,课程是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因为它是一门在小学入学后不久就开始的专业,学生没有获得基础教育的经验,也不太了解基础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会接触到课程,而且会变得更加困难。按照传统的教育方法,老师根据一章、一章、一个语境来解释,即使知识再次被打破,学生失去兴趣也越来越困难,很难达到期望的效果。当您根据教程内容设计培训项目并在教程中实施“集成”时,您可以建立到小学和专业知识的明智连接,以实现最初抽象的内容,并方便学生的接收和应用。在学习领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大大提高,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
三、职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缺乏积极性
        从生源质量上分析,招生难造成入学学生质量不高。这一部分学生的普遍特点是学习积极性不高,从未接触过机械相关知识,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方面普遍存在问题。这样的情况学生在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情况下学习机械基础这一门枯燥的知识,迟迟无法掌握,积极性被打消。教师的教学模式上,机械基础本身是一门“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课程,如果在讲授中不注重引导学生,无法激发学生兴趣,导致课堂沉闷无趣,学生自然难以提起兴趣。
        (二)教学过程呆板、
        机械基础课程受传统理论课的影响,大多数时候以照本宣科为主,缺乏配套的实践知识,学生没有相关机械专业经验,构建知识体系时与实际脱节,偏离教学目标。教师在传授知识、检查成果时注重记忆与背诵,讲课时注重理论,缺乏与学生的沟通,无法提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课堂效果低下。
四、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在机械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下的具体教学方法的变革
        在大方向的教学方式确定之后,日常的教学方法为了能够与教学做一体化的教育理念相结合,也要进行一定的变革。首先,教师可以尝试使用“木马旋转法”来改革传统的教育方式,所谓的木马旋转法其实是德国职业教育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具体而言是在进行技术教育的内容时,将学生分为两组,待教授完毕后让两组学生组成同心大圆,内圆与外圆的学生互为师生,对方将教师讲授的内容进行手动演示和讲解,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还能够让学生加深对有关知识点的领悟力和理解力,也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

譬如教师在进行有关“轮传动和轮系机构的类型及功能”这一章节内容的讲解时,就可以使用木马旋转法,既生动形象,又能够促进学生理解。当然,除了木马旋转法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对“市场法”以及“卡片法”的运用,来引导学生进行市场调研与比较能力的学习与提升,以及数据资料统计能力的提升,这些方法都很好地契合了“教学做一体化”的中职教育教学理念,因此值得进行大范围的推广。
        (二)以项目设计为桥梁,将基础课与专业课串联起来,达到两者的和谐
        (三)将“机构基础”统一为某个专业的基础课程。一项重要功能是专业学科的基础。学生有基础知识,在教学中,在教学中,在教学中,在学校里,在学校里,在学校里,在学校里,会变得简单得多,教学也变得更好。例如,中级班的汽车力学,对于螺纹线,可以构造汽车轮胎的拆卸。本项目使学生了解和理解螺纹型号、使用特征、参数等以及螺旋驱动(拆卸轮胎时使用套筒)。还有一个计算车辆驱动传动比的项目,一个汽车塔运动学分析,一个汽车拆卸项目等。此类项目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机制基础”课程的内容,还能为他们的知识奠定基础,同时实现理论和实践目标。
        (四)以操作实践为平台,积极开展有效教学活动
        世界教育领域流行一种说法:“你听了可能忘了,你看了则能懂了,你做了就能会了。”在《机械基础》课程活动中,教师要认真把握并充分利用求新、求异、求趣的心理特征,努力通过各类途径和方式,为学生提供一种乐于动脑和善于动手的学习活动环境。确能这样,既可积极有效地推促学生的学用结合与知行统一,对开展有效教学活动大有裨益之用;又能不断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精神意识和行为能力,为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源源不断地输入活力元素。教师可引导学生巧用身边资源,制作一些简易模型,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让学生动手制作,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五)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
        例如在帮助学生理解“齿轮”的时候,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公交车上,司机师傅拨动右侧的拨杆,在拨杆的位置变化的时候公交车的速度也随之变化。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在学生讨论中给予恰当的指引,学生通过讨论有一个初步的答案,之后再告诉学生,司机拨动拨杆是在调整变速箱里齿轮轮系的齿轮位置,通过改变齿轮的传动比,改变汽车的速度。
        (六)加强直观教学
        机械基础的教学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设备和工具。因此使用直观式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教师在教学中直观呈现实物、模型、视频等多种手段,便于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能更好的融入教学情境,主动探究学习。笔者在讲解螺纹传动时,使用了大量的螺纹教具,直观的展示给学生,并鼓励学生多动手实践,之后在讲解螺纹传动时,配合教具,学生能比较容易的理解螺纹旋向、转向对运动形式的影响;在讲解液压系统回路的时候,笔者使用了大量的视频和FLASH动画,简单直接地向学生展示了不同回路产生的效果及运动的形式,也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到油液的流动和换向阀改变后对液压缸活塞运动的改变,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即使受限于学校条件,也应该多利用现有设备,尽量满足学生,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结束语
        总之,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要根据不同课程、不同内容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实践证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能较好地提高教学效果。但是要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仍需要教师、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飞,郭保苏,梁永丽.问题教学模式在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23):95-96+99.
[2]张永生.多媒体技术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南方农机,2019,50(22):117.
[3]沈健.一体化教学在中职机械基础课程中的应用浅谈[J].科技风,2019(31):63.
[4]张姗.机械基础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探究[J].内燃机与配件,2019(19):273-274.
[5]郭永莲.浅谈新时代中职机械基础的有效教学[J].职业,2019(28):72-7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