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苑力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第四中学 666100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中国传统文化全方位地融入初中生物教学中,一方面能促进生物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基于此,本文章对初中生物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初中生物;传统文化;融入方法
引言
初中生物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有意识地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并将其与教材内容相互融合,以此来形成更具针对性的独特教学资源。在教学的时候,传统文化不仅仅能够帮助学生拓宽其知识视野,而且还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对传统文化形成初步了解的情况下,学生将会更为有效地融入到教学课程中,轻松有效地学习相应的专业知识。
一、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将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与初中生物教学相结合,是生物教学中的一次新的尝试,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两者内容进行有效地整合。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大纲设计以及课程内容安排的时候,始终围绕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体现,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生物教学中需要体现与生命教育的统一性、关联性,在教学中不仅需要体现学生自性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且还要不断增强学生生物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通过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体验中,将生物课程的知识点以及需要掌握的能力技能实际提现到生命教育的学习中。
二、新课导入中传统文化的融入
新课导入是针对此次教学的内容采取合适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的印象,从传统文化的渗透上看,教师可以采取古诗词和故事导入的方式。例如在讲解“生物的生殖和发育”这一节课时,导入的方式可以引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经典诗句“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其描写的是燕子生儿育女的艰辛,引入这一节课的教学中,增加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理解父母的艰辛。“生物的多样性”课程的导入,可以展示我国各个地区同一类生物的不同性状表现,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地大物博。
三、成语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成语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宝贵语言财富,具有文字简练、意味深长、蕴含着丰富有趣的生物学知识等特点。例如,《植物体结构层次》,课后练习第二题中提到“藕断丝连”这个成语,通过分析可以得出:成语中的“丝”是输导组织中的导管。《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课文说明复杂反射时用“望梅止渴”这个成语引入,让学生分析成语中蕴含的复杂反射的生物学知识,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复杂反射与简单反射的区别,对比反射的类型,明白人与动物体反射的本质区别。
在本课课后练习选择题2的选项中出现了“谈虎色变”这个成语选项,该成语选项包含了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反射,而此种反射又是复杂反射中最复杂的人类特有的反射,学生通过分析后也能区别。
四、课外活动中传统文化的融入
通过组织报告、讲座、参观、竞赛等方式,尤其是通过关于生物中传统文化要素的学者报告、讲座,让学生深刻体会传统文化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在讲座和报告中,还可以结合地方特色开展传统文化知识讲座,突出地域文化,让学生对自己的家乡产生更多的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通过开展讲座,在学生心里埋下一颗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种子”,提升学科学习的效率,同时还能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
五、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民族精神
众所周知,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我国粮食增产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使我国人民脱离贫困,更提高了我国和全世界的水稻产量。此外,我国是世界上首次合成牛胰岛素的国家,得到了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和评价。生物教材中有很多隐性民族精神教育资源,教师在为学生传授生物知识的同时,可充分挖掘资源,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使学生树立为国争光的强烈责任感,朝着知识技能和家国情怀兼具的综合性人才方向发展不断进步。此外,生物教师还可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水稻之父袁隆平每日脚踩污泥,头顶烈日穿梭在田野间,历经10多年攻克杂交水稻难题。同时,教师可引入袁隆平在出席湖南农业大学2019级新生开学典礼中的人生体会分享,如“知识、汗水、灵感、机遇”,向学生细致讲解这八个字的内涵,引导学生突破阻碍,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行。从古至今,有很多科学家凭借自身的知识才能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学生在学习中也应学习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实现综合发展。
六、开展生物趣味知识竞赛活动
学校或者生物教研组可以每学期适当组织两到三次生物趣味知识竞赛,竞赛的题目和内容方面加入传统文化知识,例如给定诗词或者成语,让学生解释其中的生物知识。在答题过程中,学生增加生物知识的积累,学习了传统文化,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七、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
诗词歌赋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将之引入初中生物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生物教学中,有效引入诗词歌赋内容,能使课堂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利用生物和生活的联系,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更好地理解生物知识。同时,引导学生从人文观察角度,思考生物问题和社会文化的关系,有效利用人文精神,可优化初中生物教学。
结束语
总之,科学教育的重点在于教人如何去做事,而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是通过传授传统文化来促进个人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也就是教人如何做人。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为中学生科学素养与文化素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生物学教学中深化传统文化教育,起到价值导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淑芬.渗透中华传统文化革新初中生物教学[J].基础教育论坛,2019(22):51-52.
[2]阳银华.中国传统文化与初中生物教学[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02):100-101.
[3]孟垂毓.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