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吟诵在军校《中国古代诗词欣赏》教学中的重要性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8月23期   作者:李燕 胡琴
[导读] 吟诵是传统的读诗读词的方法,在《中国古代诗词欣赏》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激发军校学员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可以提升学员对于古典诗词的情感认同;可以提高学员的诗词素养和人文素养;可以提高学员的写作能力。
        李燕  胡琴
        (陆军勤务学院,重庆市  400000)
        内容摘要    吟诵是传统的读诗读词的方法,在《中国古代诗词欣赏》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激发军校学员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可以提升学员对于古典诗词的情感认同;可以提高学员的诗词素养和人文素养;可以提高学员的写作能力。吟诵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意义匪浅。
关键词    吟诵       情感认同    诗词素养    人文素养
        
        
        中国诗歌,从最初的《诗经》到现在已经有3000年的历史了,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在现代社会中随处都有古典诗词的影响。没有一点古典诗词知识,我们的生活也会多多少少有些缺憾。
        叶嘉莹先生说,中国古典诗词是以兴发感动的作用为诗歌美感之主要特质的,而这种美感的由来则与中国吟诵的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古典诗文的吟诵是中华民族的一门绝活,可是这门绝活却在一点一点地被人遗忘。就像朱自清先生在《论书生的酸气》一文中所指出的:“文言渐渐改了白话,吟诵用不上了;代替吟诵的是又分又合的朗诵和唱歌。”[1]朱自清在《论朗读》一文中回忆:从前私塾里教书,老师照例范读,学生循声朗诵。早年学校里教古文,也还是如此。……所谓“诵”的腔调便是私塾儿童读启蒙书的腔调,也便是现在小学生读国语教科书的腔调;这决不是我们所谓“读”的腔调——如恭读《总理遗嘱》的腔调。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白话文宜用“读”的腔调,“诵”是不合式的。[2] “五四以来,人们喜欢用‘摇头摆尾的’去形容那些迷恋古文的人。摇头摆尾正是吟文的丑态,虽然吟文并不必需摇头摆尾。从此青年国文教师都不敢在教室里吟诵古文,怕人笑话,怕人笑话他落伍。学生自然也就有了成见。……学校里废了吟这么多年,即使是大学高才生,有了这样成见,也不足怪的。但这也是教学上一个大损失。”[3]
        朱自清先生已经认识到废了吟是教学上的一大损失,因为“古文和旧诗、词等都不是自然的语言,非看不能知道它们的意义,非吟不能体会它们的口气——不像白话诗文有时只听人家读或说就能了解欣赏,用不着看。”[4]所以学习古典诗词,要弄通弄透他们,吟诵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中国古代诗词欣赏》课程是军校生长军官高等教育各专业科学文化课程,通过古典诗词的学习培养学员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增加古典文化素养和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员的诗词素养和人文素质,提升学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吟诵对于《中国古代诗词欣赏》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诗词教学有必要重视吟诵。
        一、吟诵可以激发学员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
        《聊斋》里有一个故事叫《白秋练》,说有一个年轻人很喜欢吟诗,他跟父亲出去做生意,每晚都在船上吟诗。有一条叫白秋练的鱼精,她每晚都在船边听吟诗,白秋练因听吟诵而对男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后来就做了他的妻子,可见吟诵的巨大魅力。
        古典诗词本来是合乐而歌的,它不仅具有形式美、音乐美,还有意境美。它意境的美是需要通过吟诵来表现出来的。而吟诵又不同于现代的朗读,关于“吟诵”,《汉语大字典》是这么定义的:有节奏地诵读诗文。按陈少松先生的说法:“吟”时声音拉得很长,听起来好像歌唱;“诵”时声音相对较短,听起来不像歌唱,“颇类似和尚念经”。所以“吟诵泛指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5]由此可见,吟诵与音乐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介于语言与音乐之间,近歌唱而非歌唱的读书方式。
        因为白话文教学要求流畅朗读,渐渐地,在人文学科上吟诵也慢慢为人所遗忘。但是当课堂上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吟诵时,学员便觉着有了新意。
        笔者对一个32人的教学小班作了一项问卷调查,其中30人对吟诵有极大的兴趣,喜欢听吟诵并且也愿意学习吟诵,他们承认,古典诗词吟诵可以很大程度地调动学员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其中2名学员表示,吟诵还未普及,只觉得吟诵的调子怪怪的,听不习惯。
        在《中国古代诗词欣赏》学习过程中,突出吟诵这一环节,发现学员极有兴致,例如在学习刘禹锡的诗《秋词》时,笔者找到了程汉麟先生吟诵版本,先放音频,然后让学员跟着音频吟诵,最后请学员示范吟诵,学员点评并选出吟诵较优者。这是在他们中学学习古典诗词过程中没有的一环,他们觉得这种学习很有新意,不枯燥,全员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学员积极性极高。学习盛唐诗作时,笔者选用了台湾成功大学王伟勇先生吟诵的崔颢《长干曲》(其一),男女生分组吟诵,女生先吟诵“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然后男生吟诵“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自小不相识。”男女生对吟,每一个学员都积极参与进来,每一个学员沉浸在诗词意境的美妙之中,一次课轻轻松松。课后学员反馈,这种形式好,他们既学习了中华传统文化又能传承中国古典诗词的精髓。
        二、吟诵可以提升学员对古典诗词的情感认同
        情感是诗歌的灵魂。诗人创作往往是“情动于衷,而言于外”。 朱自清先生说古文和旧诗、词等都不是自然的语言,“非看不能知道它们的意义,非吟不能体会它们的口气”,因为它们不像白话诗文有时只听人家读或说就能了解欣赏,用不着看。
        吟诵古典诗词,平声悠长,仄声短促,平仄相间,形成诗词跌宕起伏、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感。通过吟诵方式来品读诗词的语言与内容,可以深刻领悟作品的思想感情蕴涵。
        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他把自己个人的命运、亲朋离散、老病异乡和远在视线之外的战乱、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种境界是够宏大的,情感也是内敛真挚的。那么哪里可以体现出这种既宏大又内敛真挚的情感呢?除了通过内容,当然就是诗的声音。杜甫写完了诗是配合着声音去修改的,他自己就说过,“新诗改罢自长吟”。杜诗的声音非常好,他的秘决就是吟诵。
        朱自清也说过:“吟好像电影里的‘慢镜头’,将那些不自然的语言的口气慢慢显示出来,让人们好捉摸着。”[6]所以古典诗词要我们通过吟诵去好好品味,慢慢去把握作者的情感。例如学习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笔者所使用的吟诵版本是程滨源于戴君仁先生浙江吟诵调。前两句通过学习吟诵知道是这种停顿: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因为这首诗押的是上声韵,上声的字读起来中间有一个转折,好像拐了个弯儿再上去的样子,而吟诵就很好地把这一点表现出来了,而且在吟诵过程中,“者”与“下”这两个字的音也与平时普通话里的读音不一样,“者”读zhǎ,“下”读xiǎ,诗中间加了“之、而”,表示了某种语气。在诗中用虚词,这是类似于散文的句法。在吟诵中,“之、而”拉长了,使得陈子昂在诗中要表达的情感有令人一唱三叹之感。程先生在吟“怆”这个字时真是回环起伏,而且声音很响亮,给人一种广阔苍凉的感觉。听完吟诵之后,在这仅有二十二字的短歌中,诗人缅怀前贤,吊古伤今的激情,天地无穷、人生短暂的慨叹,生不逢时、报国无门的悲哀,志不获骋、理想破灭的苦闷等各种情感萦绕在读者心头,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对这首诗的评价:“余于登高时,每有今古茫茫之感。古人先已言之。”[7]
        再如,学习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在吟诵中,声音中有一种很激动的、很强烈的感情在里面。中国的诗很微妙,它有一部分感发的力量是随着声音传达出来的。海风秋,从青海湖上吹来阵阵带着秋意的寒风。“海”的发音是开口的,“风”的韵母是“eng”,那种雄浑,那种强壮,就带着一种感发的力量。

表现了边关兵士们对家乡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而且这种感情与边塞的景致和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吟诵可以提高学员的诗词素养和人文素养
        吟诵本身就是一种美,陈少松先生说:“‘吟’和‘诵’都要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都是乐语,即表现出一定音乐美的有声语言。‘吟’和‘诵’都按一定的腔调进行,……‘吟’重音乐的节奏,……‘吟’时旋律往往鲜明,比‘诵’悦耳动听。”[8]《世说新语·文学篇》记载有一段故事:袁虎(宏小名虎)少贫,尝为人佣载运租。谢镇西经船行,其夜清风朗月,闻江渚间估客船上有咏诗声,甚有情致,所诵五言,又其所未尝闻,叹美不能已。即遣委曲讯问,乃是袁自咏其所作咏史诗。因此相要,大相赏得。[9]袁虎吟诵自己所作诗,大家叹美,从此袁虎名誉大盛,这是因为他咏诗的声音清会美听。
        古典诗词本来就可以达到因声入境的。吟诵本身具有独特的美感价值,就算对于作品的内在意蕴不能深刻理解,只要行腔得法,依然可以得到美的享受。
        通过问卷调查,笔者了解到,学员认为,吟诵不仅加深了对古典诗词的记忆,而且也获得一种画面感。因为吟诵就像歌唱一样,学员表示,在散步或在宿舍时吟诵古典诗词,自己内心不仅获得一种愉悦感,同时也获得一种情感认同感。如学习吟诵刘禹锡的《竹枝词》,笔者选用的是陈少松先生吟诵的,这个版本源于徐永端先生吟诵调。学员表示,在吟诵过程中,那种画面感就出来了:春天,江面平静,杨柳枝垂向水面,一个女子在江边浣衣,江面传来一个男子的唱歌声,那个歌声应该是自己心上人的,女子在思忖,说你无情吧,你又是有情的,从你的歌声中可以听出来,那么,你到底对我有情还是无情呢?很健康的男欢女爱的画面。
        如学习吟诵柳永的《八声甘州》,也是选用陈少松先生吟诵版本,开头两句“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其中“潇”“洒”“江”“秋”的声母分别为“x”“s”“j”“q”,它们发音时给人一种细声细气的感觉,而它们的韵母,其韵腹“a”“o”都是发音响亮的宽元音,这样,整个字音给人以响亮辽阔的感觉,表现了一种凄楚苍凉的情调。这首词押平声“尤”韵:秋、楼、休、流、收、留、舟、愁。吟诵的时候,平声字要拖长,而仄声字不能拖长,所以,在吟诵的时候,押韵的几个字声音拖长,柳永那种羁旅愁思、时光易逝、岁月蹉跎的感慨都体现出来了,从而深切感受到柳永一生的惆怅、无奈与悲愁。
        清代有个叫范伯子的诗人说过,“字从音出,字从韵出”,意即吟诵熟练了文字就跟着声音出来的。
        吟诵多了,平时说话,古典诗词中的字句自然就出来的,人文素养得到提高,个人整体气质也绝佳,这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四、吟诵可以提高学员的写作能力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这样一段话:“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科!”[10]这段话是说,文章在构思时,精神活动的范围非常广阔。所以静静地凝神思索,思绪可以上接千年;悄悄地改变了表情,视线好像已通向了万里之外。吟咏之时,似乎发出珠圆玉润般的声音;眉目之前,仿佛舒卷着风云变幻的景色:这些都是构思的结果吧。即进行创作时,在艺术构思的同时,还要吟哦推敲作品的章节,所以写诗也叫吟诗。
        唐代诗人卢延让《苦吟诗》中有这样两句诗: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对于写作,虽有夸张,却道出了反复吟哦推敲才能写出好诗句的道理。
        曾国藩教育儿子在学习古人诗文时就指出吟诵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采其深远之趣。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自觉琅琅可诵矣。”[11]意思是学习古人诗文,一是要高声朗诵,二是小声地静静地吟诵。高声与小声互换,即抑扬顿挫,才能慢慢体会诗文的韵味之所在,下笔时清词丽句才能自然流出。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书简》中也有一大段关于吟诵与写作关系的话:我国有句老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过去我国学习诗文的人大半都从精选精读一些模范作品入手,用的是“集中全力打歼灭战”的办法,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懂透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行文时,于无意中支配着自己的思路和气势。这就要高声朗诵,只浏览默读不行。这是学文言文的长久传统,过去行之有效的。[12]
        因为对古典诗词极大的兴趣,经常会有学员写诗填词请我修改,下面是一位学员的习作:
        一朝得意马蹄疾,百展平生神与力。
        桃花灼灼无人问,潇潇流水渔翁意。
        我给予的回答是:大胆写,首先要写真感情,真感情才能打动人,其次,关于诗句语言的锤炼上要多吟诵古人的诗句,吟诵多了自然就有感觉了,无论在押韵还是对仗上,都会水到渠成。
        再如这位学员的《中秋有赠》:落花微雨燕双飞,春去秋来人未归。此心长寄明空月,天涯万里共清辉。很显然是学员吟诵他人诗篇之后的创作,例如“落花微雨燕双飞”,借鉴了翁宏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还有“此心长寄明空月”与“我寄愁心与明月”,“天涯万里共清辉”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个学员学习大量古典诗词吟诵,坚持不懈,一年下来,写作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他的一首长篇律诗还获得院征文比赛一等奖。
        真正古典文学的生命,它那种美好的,兴发感动的作用,主要还是通过吟诵去体现的。在吟诵古典诗词过程中,学员感受到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他们学习吟诵即是在做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传承中华文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朱自清.中华散文珍藏本·朱自清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250.
        [2][3][4][6]蔡清富 孙可中 朱金顺.朱自清选集(第三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45、48-49、49、49.
        [5][8]陈少松.古诗词文吟诵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8、7-8.
        [7][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58.
        [9]李自修.世说新语今注今译[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184-185.
        [10]王运熙 周锋.文心雕龙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32.
        [11]曾国蕃.曾国藩家训[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122.
        [12]朱光潜.谈美书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82.
        
        作者简介:李燕(1974-),女,湖北孝感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勤务学院基础部军事文化教研室副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胡琴(1981-),女,湖北石首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勤务学院基础部军事文化教研室讲师,音乐教育专业。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