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德
浦江县黄宅镇初级中学 322200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人类学习和接触的知识点呈现爆炸式增长,每一天都会接收海量的信息。如何筛选这些信息,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可以判断自己所学知识精确性、真实性、价值性质的思维模式,可以帮助人们不迷信、不盲从,明辨是非,不会陷入骗局中,理智地处理各类信息。道德与法治课程承载了道德教育、法治教育的重要使命,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
引言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善于用批判的眼光分析、看待所遇到的思想、观点、方法等的合理性,不轻信和接受被告知的任何事情,对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
一、批判性思维教学的意涵
迄今为止,批判性思维(criticalthinking)仍是一个人言人殊的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学者们对批判性思维的界定与阐释均存在差异。纵观诸多学者对批判性思维多元的界定与阐释,不难发现,这些界定与阐释存在着共同特征,即与“批判”的本意存在密切关联。换言之,批判性思维的特征是由“批判”的性质与特点决定的。辞源学分析表明,“批判”一词的本意为:基于标准的辨别、判断。可以说,判断、评估等因素的融入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所在,批判性思维是以审慎地分析、判断和评估为主要特征的思维。基于对“批判性思维”和“教学”的认知,将批判性思维教学界定为:教师基于关系视角,整合诸多有价值的资源,借助对话的方式,引领并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技能与能倾整体发展的实践。其一,批判性思维教学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任何有效的教学都是关系性的存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互为基础、互为前提,共同构成了教学这一整体。在教与学的辩证关系中,批判性思维教学才有存在的意义、才会有走向有效的可能。其二,批判性思维教学指向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整体发展。有效的批判性思维教学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即指向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整体发展。批判性思维教学从对批判性思维的概念、结构与表现形态等的探索中获得更科学、合理的目标定位,并将批判性思维教学的目标确定为促进学生批判性技能与能倾的整体发展。其三,批判性思维教学主要采用对话、诘问等方式。批判性思维教学是指向批判性思维发展的,判断、评估是其核心特征。因此,教师要避免控制取向,不能采用强行灌输批判性知识、强化批判性技能训练等非伦理的方法,而应采用对话、诘问等方式,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批判性思维教育缺失带来的困境
(一)教学效果不佳
在课堂教学中,很直观的感受就是学生对确定性的知识把握较好,但只要涉及到需要自主思考的开放式问题,则表现不佳。这使得大学教育仍然无法摆脱应试教育,仍然是老师讲什么,学生记什么,学生对授课内容缺乏反思,对教材观点全盘接受,对专业相关的热点问题缺乏思考,课后也无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当学生遇到开放式问题,即使上网找资料,也没有学会如何对各种观点进行取舍与评估,从而制约了教学效果。如果学生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则会对授课内容进行反思,对教师提出的开放式问题也会有自己的见解,对待不同观点懂得如何分析、论证、推理并做出自己的判断。
(二)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如何有效地从大量信息当中提取所需知识,则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列举了两种思维模式“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前者如同海绵吸水,对信息被动地不加选择地接受,而后者如同沙里淘金,对待信息采取先评估后选择的模式,也即是批判性地思维模式。对学生而言,批判性思维显然能帮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当中,评估提取所需知识。刘儒德指出批判性思维和信息的关系,强调信息不能替代思维,学生在学校获取的信息毕竟是有限的,而批判性思维能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未知事物,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因而如果学生不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不仅容易迷失在纷乱的信息中,也不懂得获取和提炼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纳为己用。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研究
(一)通过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分析与评述培养批判性思维
初中学生生活按地域分可以分为社会生活、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等,其中社会生活是课程开设所依托的重要背景,同样也可以作为教学素材放入教学设计。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热点事件往往因被大众广泛关注而处于风口浪尖,学生一般听家长谈论过、从各媒体平台看到过,甚至还与其他同学讨论过。不同价值观的社会群体从不同立场出发,对热点事件的认识与评价不尽相同,甚至可能完全相反。对于初中生而言,既要善于倾听针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观点和声音,又要学会具有批判性思维,拨云见日,用正确的价值观来理解与判断,并引导自己的行为。
(二)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培养批判性思维
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深度的思考。初入职的教师常常喜欢在课堂上问学生某观点(说法)“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的设问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含金量不高,往往是教师观点的再重复和生硬灌输。而依据教学素材,围绕阶段性教学目标,进行“主问题”与师生互动过程中产生的“追问”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有效策略。
(三)转变学校传统教学氛围
在传统学校教学中,受教学理念的影响,师生在教学地位上一直都是不对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绝对的“C”位,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讲述的各项知识点,不能主动选择教学内容、方法和模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未得到尊重和体现,只是以一个“被动者”的身份存在。因此,学校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中,应当营造学校课程教学氛围,让教师成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知识的传授者和教学引领者,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真理代言人”的身份转化为与学生地位平等的学习引导者,由“上位者”转变为“合作伙伴”,在学生不断成长的过程中成为一名引领者和促进者。
结束语
总而言之,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塑造批判性思维、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成为中国教育界的一个重要目标。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各类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地用科学的方法把握当代教育工作在全球的发展趋势。学校教学中,决策层和教职人员可以从改革现行的教学模式和管理制度、调整课堂教学氛围、调整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等方面入手,将培养和塑造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真正融入课程教学中,在帮助学生养成批判思维习惯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史学冬.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C].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会议论文集(卷十二).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9:442-443.
[2]吴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问题教学法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3]赵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D].扬州大学,2018.
[4]陈冬梅.引领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价值与策略探究[J].新课程(中),2018(04):37.
[5]汪凡瑜.基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00后”法治意识培养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