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职校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8月23期   作者:钟钱红
[导读] 本文针对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的问题,运用给与学生真诚的关心、无条件尊重学生有效地化解了中职生的心理阴霾,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培养人人成才的“职教梦”尽了绵薄之力。
钟钱红
杭州市萧山区第三中等职业学校    311251
                                      
        内容提要:本文针对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的问题,运用给与学生真诚的关心、无条件尊重学生有效地化解了中职生的心理阴霾,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培养人人成才的“职教梦”尽了绵薄之力。
关键词:    中职生     心理问题      对策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九大”以及今年的“两会”都提出了一个鲜明的主题,这个主题就是“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萧山高中现在普职升学的比率大概1:1左右,职业教育承载了萧山百姓将近50%的家庭梦想,因此我们有责任,也更有义务为每一个中职生,每一个家庭实现梦想做出最大的努力。
        但随着中职学校的生源越来越紧张,加之中职学生同时面临着求学与就业的双重竞争压力、社会上也仍然存在着严重的轻视职业教育的倾向。因此,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遇到或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尤为突出。中职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职生的学习心理问题
        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和主导活动,中职生的身心发展也主要是通过学习活动来实现的。职业学校教育阶段是中职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时期、黄金时期,而学习心理问题也是中职生最普遍、最常见、最突出的心理问题。
        厌学心理:造成职业学校学生厌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家庭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造成的。学习上怕吃苦,基础打得差,随着功课的加深难以跟上,产生了厌学心理;有的家长习惯了经常用负面的评价来评判自己的孩子,仅仅凭分数高低去衡量一个孩子的所有方面,这种方式明显以偏概全,不能全方位立体科学地评价孩子,往往孩子的自信心一次次地被打击,逐渐产生了否定自我的严重消极心理;更有部分家长对孩子在职业学校学习要求不高,认为只要挨到毕业能找份差不多的工作就行了。中职生自身方面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找到自己真正的能力优势,总是拿自己的能力劣势跟别人的能力优势比较,逐渐消磨了自信心,加之学习方法不当,时间管理缺乏,更加剧了中职生的学业困难程度。社会原因主要是现在社会上存在上岗就业难的思想深深影响了学生,很多职业学校学生自己看轻自己,学习积极性提不高。此外,某些学校教育教学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有部分的教师明显的厌教情绪高涨,认为中职生特别难教,基础很差,纪律也不好,教师的厌教更加深了学生的厌学心理,形成了恶性循环的模式。
2.中职生的情感心理问题
        一般认为,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一种反映,是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心理体验。中职生的内心世界是五彩缤纷、各具特色的,而情绪情感最能体现他们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和复杂多变。
        淡漠心理:因为在初中阶段老师关爱的“阳光”照耀到他们身上的时间不仅短而且热量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不少中职生的情感非常淡漠,他们往往对他人怀有一定的戒心甚至是敌意,对人对事的态度冷淡,漠不关心,有时近乎“冷酷无情”。在集体活动中,他们常常会冷眼旁观,置身事外,给人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世态度。其实仔细探究其实质,中职生的这种淡漠心理,是他们曾经多次遭遇严重挫折之后的一种习惯性的退缩反应。据国外心理研究专家阐述:不少中职生在心理上处于“三无”状态:即无动于衷,谓之无情;缺乏活力,谓之无力;漠不关心,谓之无心。
3.中职生的人际交往心理问题
        大部分中职生是由于中考失利而没有顺利进入高中,成绩差是他们每个人心中的伤痛,带着这样的伤痛来到中职学校,自然会有一种自卑感,缺乏自信也是他们最基本的状态。在面向社会以及就业上,他们更容易产生焦虑和人际关系问题。比如以自我为中心,妒忌,猜疑,偏激,易冲动,报复性强,言语表达力差不会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知识水平低,不会交往等。


4.中职生的自我意识心理问题
        相当一部分中职学生缺乏合理的自我意识,存在自我评价不当现象。他们既自卑自贱又自私自利。一部分学生由于长期处在被别人瞧不起的处境,听到的指责和不满占据大部分,受到的大多是被歧视的眼光,以至于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即使是一些稍微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轻易就放弃,自卑自贱、自暴自弃现象严重。而另一部分独生子女中职学生又过分关注自我感受,自我中心,很少考虑尊重别人,希望索取别人的关心,自己又不愿意去真诚地关心帮助别人,表现为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很少关心他人和集体。
二、研究措施
        中职生的心理问题是客观且普遍存在的,作为职业学校班主任除了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加以调查与分类之外,还应该把各种教育观加以归类,并明白什么样的教育观是我们需要掌握的。教育光有爱是不行的,还需要智慧和科学应对的方式方法。智慧型教育的主要特点是运用现代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冷静全方位地分析学生的问题,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因为教师要帮助学生解决他们人生中遇到的种种困惑、矛盾、痛苦、不满,帮助其解决心理、习惯、个性、能力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如果仅仅只有师爱、权力,或讲一些空洞的大道理,效果必然不明显。我们必须要多一点教育科学含量,借鉴心理咨询师的做法帮助学生解决各种问题。
1、给学生最真诚的关心
        真诚是人际交往中最具魅力的品质。真诚,是指在师生交往中,老师以“真正的我”出现,没有防御式的伪装,不戴假面具,不说言不由衷的话,表里如一。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最讨厌的,莫过于成年人的虚伪了,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如果老师说的话老师自己都不相信了,学生又怎么可能认可和信任你,更别说听从你的教导了。
        真诚的关心体现在对学生长远发展的关注上。积极帮助学生探索他们自己,了解他们自己,接纳他们自己,能让其找到自己的优势能力,并努力发扬其优势能力,同时他们也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并能在学习生活中把不足之处逐渐改善,让学生慢慢成为其自我认可的最好的那个他自己,找到人生的自信心。
2、无条件尊重学生
        有识之士曾坦言:如果我是一个学生,老师爱不爱我是次要的,关键是他要尊重我。由此可见尊重在师生关系中的重要性。罗杰斯在谈到心理咨询时,曾提出“无条件尊重”的观点,并将其列为求助者人格产生建设性改变的关键条件之一。罗杰斯认为,为了得到帮助,求助者需要知道咨询师是否能够理解他的想法以及感受,如何看待他们的过去以及现状。根据双方接纳和了解的程度,求助者才能透露自己的情感以及要求。如果求助者感觉咨询师想要居高临下地改造他们,他们很可能会因此感到压力而拒绝咨询师的帮助。
        在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教师的角色里包含有咨询师的角色。可惜的是,很多老师只是想要改造学生,那么效果自然就差了。尊重学生,其意义在于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安全、温暖的氛围,使其最大限度地表达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首先,尊重意味着完全接纳。很多时候,解决学生问题的秘诀就只有这么一个词——接纳。因为学生本身就有自我完善的能力,只要给他们一个宽裕、温暖的环境,让他们感受到老师虽然经受着受伤后的痛苦,对学生却仍然满怀真诚和善意,就足够了。我这样做是在强调师爱吗?是,又不完全是,因为我在说明自己无条件地接纳学生的时候,情境教育因故事本身设置的悬念而引人入胜、充满智慧。这样的爱更显示出理智,形式更加新颖,又体现出教师对孩子的信心,学生自然乐意接受。
其次,尊重意味着信任对方、保护隐私。对于我们能猜测到的、涉及隐私的事情,老师最好不要过多询问。俗话说“看透不说透,才是好朋友”,对于已经发生了的事情,我们给学生基本的训诫就行了,学生能领会就行,没有必要刨根问底。
三、研究成效
1、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得到体现
        通过学校7位班主任一学年的尝试,有效地缓解、调适甚至改变了中职生的厌学、冷漠、自卑、自我、逆反、矛盾等心理。学生在面对学习、就业、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时,有了更积极向上的态度和行为,对未来充满希望。
2、教学技能获得双丰收
        中职生心理问题的有效化解,促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中,这几年可谓硕果累累。以2012年为例,学校在各类考试、技能竞赛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12年参加各级竞赛获奖学生达285人次,市级以上获奖210人次。其中,浙江省“牧童杯”童鞋创新设计大赛比赛中俞艳同学获得个人一等奖;?杭州市师生专业技能比赛中,学校总分高居全区职高第一,电工技能比武获得团体第一名;科技俱乐部在浙江省青少年无线电测向锦标赛、浙江省青少年电子制作锦标赛、浙江省航模锦标赛上均取得优异成绩,亦曾获得全国青少年无线电测向锦标赛团体第一名。
参考文献:
1、王玲  刘学兰著《心理咨询》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6年
2、蔡德科  厌学心理分析与辅导策略  《心理世界》  2005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