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以促进学生对口就业为契机的校企合作策略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8月23期   作者:迟玉芳
[导读] 本文以高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为例,进行影响其对口就业原因分析,并以促进学生对口就业为契机,探究校企合作的策略。
        迟玉芳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民政部培训中心)北京市 102600

        摘要: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深化,养老行业迫切需求高校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院校作为专业人才供给侧,培育学生存在对口就业低、流失大等问题,本文以高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为例,进行影响其对口就业原因分析,并以促进学生对口就业为契机,探究校企合作的策略。
        关键词:对口就业  校企合作  老年服务与管理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其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1]。
        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行业对养老人才的需求越发迫切,尤其是具有高素质的一线技术技能型养老护理服务与管理人才。院校作为专业人才供给侧,培育学生存在对口就业低、流失大等问题,本文以高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为例,进行影响其对口就业原因分析,并以促进学生对口就业为契机,探究校企合作的策略。
        一、对口就业的问题
        众所周知,养老护理服务与管理工作的服务对象主要是老年人,要求工作人员要具备尊老、爱老、为老的基本职业素养基础上,掌握生活照护、基础护理、康复护理、心理护理、老年能力评估、养老护理管理等养老服务管理技能,并根据不同老年人的护理需求,提供周到的护理与管理服务,因此,从养老服务工作的要求上来看,要真正做好养老服务工作,是需要具备养老护理专业技术技能的,而这也正是高等院校培养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目标。
        然而,纵观全国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没有选择养老服务行业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是存在工作能力与岗位要求不匹配、养老服务职业认同感低、职业自信心不足、技能掌握不扎实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极大的影响了学生对口就业,从而使本来就为数不多的高校养老专业人才流失。
        二、原因分析
        养老专业人才流失与院校人才培养、学生职业认知、学习环境提供、学生技能掌握等状况息息相关,主要表现为以下四方面:
        第一,院校人才培养与对企业实际人才需求脱节。主要由于以下四方面原因:一是,院校课程建设与企业岗位需求间存在差异,导致课程所讲授内容与企业所需发生脱节。二是,养老企业发展日新月异,院校课程未及时调整,使课程内容相对滞后。三是,部分企业的岗位技能专业性非常强,院校未开设相关课程。四是,院校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但企业实践经验欠缺,影响学生实践技能培育。
        第二,学生接触行业少,职业认识不足。纵观全国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路径设计上,大多数院校均是学生一年级和二年级在校进行理论学习和校内实训室实践,三年级才开始到企业进行岗位实践锻炼,这种设计直接导致学生接触行业少,致使学生缺乏对行业了解,看不清自身的出路和前景,导致职业认识不足,容易片面的看待养老服务职业,导致职业认同低,并且对于学生而言,三年级的突如其来的岗位实践环境和内容,显得复杂和陌生。
        第三,学生在非真实的环境中学习技能,无法真正评估自身对技能的掌握情况,导致缺乏职业自信心。与即将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调查交流发现,即使是在院校实训室进行技能学习和训练后考核优秀的学生,也会担心面对真实的工作场景和工作对象时,是否会存在服务不到位、不符合实际工作要求、对老年人造成伤害等情况,可见,学生存在工作自信心不足。
        第四,学生技能应用受限,技能掌握不扎实。

实践方可出真知,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在实训室学习评估、养老护理、活动带动、养生保健等养老照护服务技能,是要经过不断的实践运用,才能得到巩固,然而,因缺乏岗位实践,导致技能掌握情况逐渐下滑。
        上述情况表明,科学的人才培养、正确的职业认知引导、创造真实场景的学习环境和提供长期的实践锻炼机会等条件均能够有效减少专业人才流失,而这些条件都离不开学校和企业的通力合作,即校企合作。
三、促进对口就业的校企合作策略
        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最先提出就业力这个概念,他认为就业力即“可雇用性”,是指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2]。郑晓明在其《就业能力论》一文中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单纯指某一项技能、能力,而是学生多种能力的集合”[3],因此,为了提高老年专业学生的“就业力”,从校企合作的视角,提出以下五点策略。
        第一,校企共同进行教学改革,共同推进人才培养。企业相对院校更加明确用人需求,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要积极争取企业专家参与,使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与行业人才需求更加契合。
        第二,校企共建人才培养双师队伍。通过双师队伍建设,使校外企业教师成为校内教师,校内教师成为企业的培训讲师,从而提高校外教师的带教技能,和校内教师的一线实操技能,使校企师资融合,进行优势互补。
        第三,企业适时开展职业认知与规划引导。邀请行业企业家、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学生新生入学教育、实习就业宣讲与指导、参观交流等时间,进行职业认知教育,使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企业的用人要求,树立职业意识,规划成长道路,从而使职业生涯指导从学生入学贯穿到毕业,都由最熟悉一线工作情况的企业“导师”提供全程性的就业指导。
        第四,企业提供一线真实实践环境,使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实践,培养工作自信心。通过开展校企双元制人才培养,实现工学交替,校企共同安排学生在大一入学不久后就接触企业环境,并在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储备的基础上,进行企业岗位实践,并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安排实践岗位,使学生阶梯式逐级提高实践技能。
        第五,校企共建实习就业基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校企共建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首先,在企业建立“学生就业创业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志愿服务、实习、就业岗位,积累工作经验,同时引导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4]。其次,由学校提供场地和技术支持,在校建立“产学研”实践基地,实现教学、社会服务功能,推动学生实践的常态化,使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养老服务与管理技术技能。
        综上,因学生就业为契机而推动的校企合作,将企业的要求融入教学的全过程,使院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中得到相互融合。基于此,为了更好的推动校企合作,学院和企业的领导应高度重视,给予制度、资金、人力支持,同时,面对行业的飞速发展和学生的发展愿望,校企双方需把握学生、院校、行业发展动态,深入挖掘合作潜能,进一步加大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上双方合作的力度。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 号) [EB/OL]. [2018-04-07].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12/19/content_5248564.htm.
[2] 贝弗里奇(Beveridge).贝弗里奇报告[EB/OL].http:/ /wenda.so.com/ q/ 1382970074065147?src=140,2013- 10.
[3] 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3).
[4] 阳琴. 大学生就业工作中高校团组织定位研究[J]. 教育前沿: 综合版,2007(5).

        作者:迟玉芳,1985年01月,女,吉林省,汉族,研究生,讲师一级,主研养老服务与管理; 工作单位为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民政部培训中心);本文系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2020年基本科研青年课题:JBKYQN2020-61《以学生实习与就业为契机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策略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